主計處資料, 2015台灣勞工平均月薪約4.7萬,
-> 怎麼可能, 一定是被那些資方, 慣老闆整個拉高, 不準.
台灣2015企業獲利年年創新高(今年可能衰退), 但薪水沒什麼漲
-> 邪惡資方, 賺這麼多還不分給我們, DPP所以出了"加薪四法".
這是網民普遍對這兩個新聞的看法, 但有沒有注意到矛盾點?
第一個你相信"標準差"極大, 所以不準確, 一定有個體超高.
但第二個, 完全沒人想到"標準差", 都是they的錯.
企業平均獲利有拉高, 就要求"狀況不一"的公司要全面加薪.
這樣講好了, 一個國家本來就有很賺錢的企業, 有利潤低勉強撐的企業,
和賺1年賠3~5年的企業. 台灣第二, 三類數量比例不低.
講現實一點, 他們沒有什麼利潤可以分勞工. 沒賺錢怎麼加薪?
以前經濟起飛和創業成本低, 到今天為了活下去削價競爭,
大家只能喝一點湯湯水水, 能養活下面幾個老員工就很了不起.
這種公司你也不想去, 而且恨不得他們倒光光最好,
OK, 從今年華航的事件, 可以感受社會氣氛有在改變.
往廣大勞工期待的方向前進, 我也是勞工, 絕對支持.
"有些事情你會得到你想要的, 但同時你也會得到你不想要的"
往這個方向前進, 就要考慮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是哪些?
如果以歐美過去演進來看, 拉高員工薪水讓不賺錢的公司關門.
1. 失業率勢必要提高, 慢慢要朝6%~10%左右才正常.
2. 能力平庸的人會極難找到工作, 還有失業的人,
政府一定要照顧他們, 所以我們薪資拉高, 勞工福利保障越好,
所得稅率也會朝先進國家看齊, 基本20~30%起跳.
(不可能又要馬兒跑, 又要馬兒不吃草)
3. 根據上點, 因為僱用員工成本極高, 雇了要解僱也很困難.
所以正職缺很珍貴, 有能力的人薪水飆高, 貧富差距會拉大.
(台灣貧富差距全球排名, 其實沒有很嚴重, 在平均之下, 均貧的概念)
很多一般般的缺: 行政, 會計, 客服...etc
會外包或放到其他國家分公司, 以降低成本.
(很多歐美日你聽過的大公司, 總部這些職位都在世界各地,
反正網路發達, 總部只剩少數核心工程師, 少數菁英業務和大主管)
4. 大家薪資往先進國家水準逐漸靠攏, 那台北市之類的一線城市
房價會更貴, 加再多持有稅也沒用. 歐美一堆例子.
(這要控制很難, 也不是說只有台灣,
世界各國都在解決首都房價的問題)
5. 因為以上原因, 出國工作的人數其實會比現在還要更高,
但至少菁英留在台灣的比例會比以前高很多, 某個角度看是好事.
這是趨勢下, 你可能沒想到會創造出來的結果,
只能說這些勢必會發生的副作用, 政府要怎樣的降低影響.
有一技之長的人, 會更容易在台灣找到一塊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