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台灣的公司對於採購這個位置,各家定義都會有很大的落差。
一般電子廠會分成兩種:
- Sourcer
- Buyer
當公司營業額規模不大的時候,採購是兩種都兼,等營業額大到一個程度的時候,
則需要細分成這兩塊。
相對來說,Sourcer比較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
因此薪資也就會有些差異。
另外採購本身的決定權有多大,也會影響。
普通小採購可能就是單純生管把製令轉採購單之後,就由採購去買料。
這種採購就很簡單,生管(或是物控)要買啥,啥時要入庫,就去買去喬交期。
這種採購基本上就是助理性質,薪資26k不會太意外,
就算有經驗,也很難找到超過32k的薪資。
這樣的採購基本上要跟誰買,完全取決研發,或是PM,承認哪家的料,
然後丟給你採購去買,有些PM甚至都已經議價好了,
你只要負責買,喬交期,沒了。
但是如果是有sourcer工作內容的,就不同了。
你平常就要針對長交期,或是高單價的料件,開發新的廠商,
用量大的料件,每一季都要去議價,因為那是你的KPI。
話語權可以跟PM或是RD平行。這種採購,薪資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我以前認識一個某科技廠的sourcer,
她的薪資不含獎金就大約在五六萬左右了。
當然,我敘述的是很基本的概念,
實際上的採購,依照公司型態不同,工作內容也涵蓋了資材的管理,
因此在談薪資的時候,要特別留意實際要負責的工作內容。
在我自己來說,我認為一個好的採購,一定會是一個很棒的業務。
因為經營供應商就跟經營客戶一樣,要非常的靈活有手腕。
當然,採購負責的產業仍然有些薪資上的差異。
比如說如果妳是專做金屬件的採購,你的薪資就是會比電子料的採購差一點。
有部分原因是因為金屬件的加工廠台灣越來越少了,老的苟延殘喘的做,
年輕的不願意接手,所以你去看車床廠,壓鑄廠,全台灣巡一圈,
到最後都是那幾家品質跟價格可以平均一些的。
規模大的公司不是找對岸的廠商,不然就是自己垂直整合,
因為金屬料件單價都不高,量不大你加上進口成本還不如請台廠做,
而量大的公司,能自行垂直整合的就自己做了,還少讓人賺個10%~30%。
這樣的情況下,僅專長在金屬料件的採購就比較吃虧,因為發揮的空間很有限。
所以越來越多採購會通曉不同產品的供應市場,才有競爭力。
大概是這樣。
※ 引述《LostVictory (VICTORY)》之銘言:
: 本身在採購這個領域也有約3.5年的經歷
: 雖然不敢說自己的能力非常優秀
: 但對於採購的工作內容及一些機械加工流程 至少有基本的認識與熟悉
: 結果最近在面試時
: 公司提供填寫的基本資料 希望最低待遇寫30K
: 面試的主管 詢問過之前的學經歷後
: 說我要求30K太高 公司只願意給26K 問我能不能接受? 當下是沒多說什麼
: 回家後 只覺得
: 26K的薪水 是完全沒做過採購的待遇吧?
: 今天就算完全沒做過採購 要求30K的薪資 也不會太過分吧?
: 或許自己真的很廢
: 台灣低薪是常態
: 鬼島無誤
: 26K 扣掉勞健保剩24K 跟去便利商店工讀 沒差多少
: 虧我在youtube搜尋那間公司的影片時
: 還找到它榮獲當地縣政府幸福企業 四星獎的肯定
: 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