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一次面試的震撼教育與思考

作者: zzahoward (Cheshire Cat)   2018-01-11 10:23:29
回應一下好了...我看你的Medium自稱財經+經理人,可是整篇文章看不出來你有做決策的
決心或是習慣,這點我覺得蠻奇怪的。至少在我的工作經歷中,就算你只是基層的FP&A,
你交出去的報告都是要有完整的"建議"。
也就是說,一份報告當然就是收集數據=>統整=>分析=>決策,可是看起來你頂多做到第三
個部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決策聽起來你是空白給主管自己去想的,那計畫自然就會卡住
簡單來說,跨部門要做出東西並非完全不可行,也不一定要很久,可是你一定要提供出詳
細的目標以及內容。每個人思考方式甚至文字的接收方式都不一樣,你想的東西要是無法
很詳細的能夠給對方參考那就會浪費時間。
回到報告本身,商學院學生最愛做一堆滿滿文字的簡報,看起來很棒很漂亮,可是完全不
適用於職場。公司就是要營利要賺錢,所以你的簡報最重要的是啥? 要花多少錢、會賺多
少錢、可以賺幾年(這是很簡單的講法,當然會有一堆指標),數字是一門很重要的功夫,
也是最快能吸引最終決策者的方式,大老闆們哪來的美國時間看一堆廢話的報告,他通常
最關心的就是Bottom Line impact是多少,他覺得不錯就會問你那要怎麼做,結果沒有數
字也沒有決策,這個案子當然很容易胎死腹中。
然後再來,我覺得你對市場的敏感度也不夠阿,去面試前本來不就該稍微做點功課去了解
該公司的文化和產品嗎? 尤其是你聽起來又是PM,就算年代久遠10年前好了,網路資源也
足夠讓你得到一些基本的資訊了,若是有點分析能力大概連該公司的產品週期/pipeline都
可以推的出來。更有趣的是你似乎是在B2C的領域中,那這點敏感度應該還是要有吧?
最後,我還是覺得你的文章似乎跟你的報告可以做出些連結,你的文章最終還是沒有做出
很有意義的結論,只是用一堆文字堆砌出出朦朧的道理。事實上,你說的東西都只是很角
落的事情,只是你沒看到更高的計畫罷了。歐美公司不管老的還是年輕的幾乎都至少會做
3-5年的計畫,厲害一點的如製藥、能源甚至軟體公司可能還會根據他們的Pipeline做到十
年計畫,絕對不是你說什麼且戰且走那種下而上的推動,你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你只看
到一個產品而非看到一整間公司,那種下而上沒有計畫的公司就會像台灣多數中小企業這
樣,隨波逐流或是跟風,然後利潤被持續壓縮。
其實還有很多想講,只是先打到這邊。
※ 引述《moumouha (不會用水球...)》之銘言:
: 心得也發表在Medium上,好讀版: https://goo.gl/M6D1gh
: 又是歲末年終,最近朋友在找工作問我一些問題,讓我想到之前我從幾次面試中得到的震
: 撼與反思,這些面試的公司包含中國互聯網公司在台分公司、國內電商龍頭、國內蠻有名
: 的電商新創,還有外商電商,因為年代久遠,也為了暢所欲言,所以隱去公司名稱(不要
: 亂對號入座XD),想將重點放在我的震撼與思考。
: 因為篇幅與內容方向的關係,這篇文章先寫面試中國互聯網公司產品經理的經驗,視讀者
: 回饋,再決定要不要寫電商的面試經驗。
: 我的得意之作,卻……
: 在面試中國互聯網公司之前,我在國內品牌大廠擔任產品經理,負責一項公司進軍全新市
: 場的專案(做硬體+軟體+App),從專案評估、規劃到執行到量產上市,均是工作範圍。
: 當時會想另找工作的原因是,我認為公司的步調太慢了,專案研究評估了許多,卻無法做
: 決定(應該說是,一再做決定然後再翻案),對一向往前衝的我來說,這是非常痛苦的事
: ,所以我嘗試了號稱相當具有「狼性」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 互聯網公司的面試只有一關(這是第一個驚訝,原本的品牌廠可是要筆試加三關還有prese
: ntation!),在那唯一的一關,主管希望我提出作品集,我就把之前在公司做過的一項產
: 品計畫簡報隱去敏感資訊,拿去跟該主管報告。
: 那份簡報的目的是評估專案可行性,包含要進軍的市場有多大,整個產業長什麼樣子、有
: 哪些player、產品可以有什麼走向,各個走向的好處和壞處是什麼……等等。我記得那時
: 部門主管到大老闆都大力嘉許內容,還寄給全部門,我也覺得我做得還不錯嘛!所以拿去
: 做面試的呈現
: 想不到在報告完之後,互聯網公司的主管沉默了幾秒,然後說:「我猜,這個最後沒執行
: ?」
: 換我愣住了:「嗯….是『還沒』執行,大方向是確定的,但是老闆們還有一些事情要考
: 慮,並要我繼續去研究一些項目,同時我也在篩選硬體廠商並比較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與
: proposal。」
: 主管:「完成計畫到現在多久了?」
: 我:「五、六個月左右。」
: 主管:「我跟妳說,我可以預測,再幾個月都不會有什麼結果。」
: 我(震驚):「為什麼?」
: 主管:「因為妳這個太大、太重了,老闆就算真的想要做,也不知道該怎麼下手。」
: 我啞口無言,不知道該接什麼。
: 主管繼續說:「妳做這份簡報應該也花不少時間吧?妳這份簡報給老闆們的「壓力」太大
: 了,不只妳對上溝通要花很多時間,要執行還要對許多不同部門的人再溝通一次,光是溝
: 通妳就不知道要耗掉多少時間。妳知道在我們公司,妳還在做簡報的時候,我們介面已經
: 出來了,三個月一款App就上架了。」
: 我太不服氣地說:「但是這個產品牽涉到硬體,單純做軟體可能很快,硬體涉及更多的事
: 情,且一旦做錯成本是很高的,再加上這是進軍新市場的第一個產品,當然要好好評估。
: 」
: 主管:「我們也做過硬體呀!類似的產品,六個月就量產了。這又不是什麼新發明,而是
: 市場有這個需求出現,風口在那邊,先趕上再說呀!該有的資源與廠商,成本甚至外觀什
: 麼的,早就已經有了,妳甚至抄或是貼牌都可以,先上再說,不然幾個月後你會發現市場
: 上到處都是類似的東西,妳規劃再好也沒用。而且妳規劃的內容一定會一直變動,因為市
: 場會變啊!就是因為是第一個產品,才要趕快推出第一個佔位置、試水溫,看市場的反應
: 再調整。」
: 主管:「而且妳這份簡報只是提供了很多資訊,卻沒有明確的決策還有下一步要做什麼,
: 大家聽完覺得好棒棒就過去了,沒有人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 我:「這可能是公司決策流程的不同,我在部門內的角色應該是『提供足夠多的資訊給老
: 闆做決定』,再根據老闆的決定,規畫下一步怎麼做。」
: 主管:「但老闆做決定了嗎?老闆為什麼沒辦法做決定呢?就像剛才講的,因為妳把這件
: 事弄得『太重』了,老闆們就會覺得要更深思熟慮,要更多資訊,根本沒完沒了,這可能
: 也是你們這種大公司的文化吧?要一堆資訊,評估再評估,計畫再計畫,但是市場在改變
: 呀。」
: 妳要給老闆做決定,應該就很明確的說要做什麼什麼,要怎麼評估結果和後續行動,老闆
: 只要說yes/no再加上一些建議就可以了。這個簡報只有各種路線的建議,我看起來就是妳
: 不能做決定,也不扛產品的成败。
: 簡直就是「登愣!」般的打擊,為什麼在一家公司被大力嘉獎的簡報,在另一間公司卻被
: 嫌成這樣?他說的我完全理解,但在當時的那間品牌廠根本無法那樣執行,我卻反駁不了
: ,因為的確,這個計劃的結果就是沒有結果。
: 最後當然是沒拿到offer。而且正如他所說,這個計畫,最後不只幾個月都沒下文,而是
: 過了一兩年,產品都還沒量產......
: 慶幸的是,我聽到他說的:「我看起來就是妳不能做決定,也不扛產品的成败。」立刻下
: 定決心離職,沒有繼續浪費我的青春XD
: 這麼巨大的鴻溝出自哪裡?
: 這真的是個震撼教育,而且慘烈地失敗了,但對我來說卻是個認知升級的推力,把我從舒
: 適圈震得跌了個狗吃屎(所以有事沒事要多面試一下?)
: 我一直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落差?我在公司被認可,是我能力強,還是只是因為
: ,我的做事方式,適合公司的做事方式?那我到其他地方還能有一樣的成果嗎?我覺得公
: 司太慢,但我是否也被公司文化與做事方式改變?我是否已經盡我的力量,嘗試各種方法
: ,推動我覺得是對的事?
: 接著,我開始往外跨一步,用「局外人」的宏觀角度,開始觀察並反思不同公司的思維,
: 以及那個思維下的做事模式。
: 其實兩家公司有許多對比之處,所以我很難定義這個鴻溝來自與哪裡:
: 一家是台灣公司一家是中國公司--悠哉樂天與狼性?
: 一家是硬體公司,一家是互聯網公司--硬體思維與軟體思維?
: 一家是大公司,一家在中國是大公司,在台灣是小公司--大公司官僚沒效率?(我覺得
: 應該不是大小公司的差別,因為它在中國是大公司,六個月內做出來的硬體產品是在中國
: )。
: 或者樣本數不足,根本只是兩家個體公司的差別?
: 這個經驗真是把能戰的點都涵蓋到了呀XD
: 其實我認為都有,這些要素是交互影響的。
: 甚至我也很難定義哪個是「較優」的做事方式,因為品牌廠的確是慢,但是就結果來看,
: 互聯網廠商的那個硬體產品最後也沒有什麼知名度,也不賺錢呀XD 也許不做不跟風,才
: 是正確的決定。
: 所以我只能列出我認為這些思維的背後代表什麼,還有我學到的東西。
: 首先,我原本會擔心:別人的速度這麼快,我們怎麼這麼不爭氣?但我仔細思考認為:
: 兩者決策速度的快慢,是思惟的不同,而這不同,來自於獲利模式的不同
: 品牌廠著重的是成本與利潤(硬體思維?),它的獲利來源來自於硬體的成本與利潤之間
: 的差距。成本降低的方法,來自於效率與控管,不會容許太多的浪費。一個錯誤決策帶來
: 的浪費是很可觀的,甚至只是某個零組件的價格貴了一點,在品牌通路一鋪出去,量放大
: 之後,就會變成可觀的負擔。
: 利潤的部分,是來自產品的銷售與品牌認同,所以隨便進入一個市場,做出隨便的產品,
: 或是削價競爭,都會反過來影響公司整體形象與其他產品的利潤,所以這樣的公司,做決
: 策很習慣會再三考慮,前期的研究功夫跟後面造成的巨大災難比起來,太便宜了。
: 而該中國互聯網廠商著重的是「佔位置」,也就是吸引注意力與市占率,該公司靠廣告賺
: 錢(另一方面,靠用戶數量創造「未來性」,吸引投資人投資),所以重要的是讓用戶越
: 常接觸到公司的產品越好、留在公司的介面上越久越好、越有話題性越好,產品只是吸引
: 注意力的手段,而非目的。
: 所以這一切要看公司的策略方向與目的,我現在已經能夠釋懷,我當初面試的挫敗,只是
: 因為我的經驗與成果,碰撞到了一個不同策略方向的公司。
: 但是只用思維不同就解釋一切了嗎?總覺得好像都有點不足,一個無法做決定,一個又太
: 草率了,真的沒有更好的做法了嗎?我認為有的。
: 用「願景與方向」,「由下而上」驅動,而非用「計畫」,「由上而下」推動
: 我之後接觸或研究了一些矽谷互聯網公司,對他們的行事方式有更清楚的理解,讓我有更
: 進一步的心得。
: 他們做研究,但不做這麼「重」的計畫,而是有一個公司的願景或目標,由各部門,或是
: 各產品經理,根據那個目標,加上數據或研究內容,直接規劃成功能,快速上市,然後用
: 數據來驗證成效,然後快速修正進步。
: 對他們來說,產品不是手段,而是目的,這個產品不是一個網頁或是他們賣的東西,而是
: 顧客一連串的體驗,與解決他們痛點的解法,而這一切是要幫助他們達到他們的願景與目
: 的。
: 例如之前文章分享Netflix與百視達的戰爭史(連結)就有提到,Netflix找出顧客目前在店
: 面租片的痛點,推出線上租片,從網站到影片推薦到物流到行銷方式,一整串的改變與設
: 計,並根據數據回饋,不停修正,讓顧客可以更容易看到想看的影片,也不用煩惱還片的
: 問題。
: 或是Airbnb為了讓房東的房子更容易租出去,他們研究了「為什麼租不出去」(房源照片
: 美觀、安全感),然後甚至幫客戶的房子拍美照,並提供保險,解決安全感的疑慮。
: 且Airbnb開放公司內的各種數據(在台灣這是機密吧),讓所有人都能很容易地從數據驗
: 證自己的解法是否受到市場青睞,溝通時也更有所本,容易讓所有人在同一個平面上對話
: 。
: 這些過程都不是某個人做了一個大計畫,然後由上而下推動,而是公司的成員都明白他們
: 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帶來什麼價值、目前的運作模式哪邊可以再優化(根據數據與市場
: 回饋),然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執行、驗證、優化,不停重複這個循環。
: 我認為這樣的思維模式,才能真正結合公司所有的力量,做出最符合顧客需要,以及實現
: 公司願景與獲利的做法,而且它是不分軟體或硬體公司、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的做法。
: 我們常覺得願景是很抽象的東西,但這麼一看,這不是務實得不得了嗎?
: 我的Medium: https://goo.gl/M6D1gh
作者: asyousaid   2018-01-11 10:26:00
推 跟你同感
作者: zombi (open the gate)   2018-01-11 11:34:00
感想大致相同,但不用特別拿商學院出來鞭,未免有打翻一船人之嫌
作者: PegasusSeiya ( )   2018-01-11 11:34:00
z兄您輕一點 我覺得這是現在的網誌文化所致
作者: pan1234 (pan)   2018-01-11 11:42:00
感想大致相同,個人覺得原原po還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
作者: hsupeiwei (rita)   2018-01-11 11:53:00
哈哈 網路上落井下石很容易 實際自己幾兩重也很難講這樣回到底是自我感覺良好彰顯優越感 還是真的有真才實學 令人疑惑 心態可議不同環境本來就需要不同的做事方法
作者: skyyo (魯蛇收集師)   2018-01-11 11:58:00
不下決定 不用揹鍋 管顧業也是一堆這類型順風順水用八卦的語言說就是 文組 理組 不意外
作者: hsupeiwei (rita)   2018-01-11 12:00:00
管顧業還是賺錢活的好好的 資本主義下 能賺錢獲得下來就好 沒被淘汰就是有其價值
作者: threemore (船到橋頭至楠梓)   2018-01-11 12:23:00
收集數據、統整、分析、決策,感覺都可以各自成立一個部門做了……有些管顧大致就是做到第三步吧?
作者: skyyo (魯蛇收集師)   2018-01-11 12:39:00
我又沒說不好 只是不意外 你是文組超正妹我一定挺妳的不是就再看看
作者: rinoya (咩咩咩)   2018-01-11 12:41:00
看完全部的文章,滿推這篇心得的,這種被打槍某方面來說算是不意外,以新鮮人或是學生實習來說是很好的一個方法但常言工作後誰在乎你的學校成績,你自那來,實績才是重點
作者: skyyo (魯蛇收集師)   2018-01-11 12:45:00
還好啦 在台灣夠大有head就容易有學歷迷思 可以用到40歲 反而LM在國外的小點沒人看學歷(也看不懂)
作者: sean12345678 (男人)   2018-01-11 14:41:00
作者: forkc (孤獨的戰士(♂))   2018-01-11 15:12:00
推!
作者: david190 (david)   2018-01-11 16:36:00
有一兩 沒兩兩
作者: kreety (想再見到藍天白雲的天空)   2018-01-11 17:21:00
推此篇,尤點出教育只教會我們簡報而未著墨分析與決策,這對不少投入職場多年者亦未能觸及此核心而有所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