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coach或宣傳是可以啦, 但PTT高手很多了, 太像跟國小生講話是會被攻擊的
我回不代表要攻擊你, 只是純粹借題與網友分享討論, 您可別為了回而回呀~
以下;
先整理候選人背景;
技術 A > B > C
資歷 A > B = C
幾乎是順排
然後是, 公司評價與期望薪資;
前兩關 B > C > A
期望薪資 B = C > A
可看到幾乎變成了逆排
再來是HR所謂的[氣場]?
氣場合 B > C > A
也幾乎等於前面, 成了一開始的逆排
到目前為止, 其實就可以大概推敲;
. 這間公司對於[技術]要求是排在最後面的
. 而對於所謂的[氣場]是排在最前面的
. 然後B, C兩人的氣場之間, B>C, 但是因為B的動機過於"宏大", 所以選擇了C
其實到這就合理可以看出, 這間公司要的是技術非第一, scope不要太大
但是氣場要合的"亞太區最高主管", 可是全球才300人這樣
這裡不作任何評論, 公司本來就有大有小, 怎麼挑人老闆自己決定就好
但其實如果要拿出來做所謂的公開文章, 這樣分析評論或coaching
其實要有一定規模與內容, 畢竟人資的工作就是對人品頭論足
也是把關大家工作的第一關, 這是很重要的事
今天你們已經決定了人選, 那我就簡單聊聊對abc的看法 (就您有限的資料)
我試著挖出職場上碰過的ABC, 大概是怎麼樣的真實面與想法
我看過的很多A, 可能在那個領域master-level, 很多講話是"平淡就是自然"的這種態度
有時候是刻意如此; 因為這樣才不會搶焦點, 或是在重要會議容易引起personal攻擊
另一個則是他們可能會考慮對方背景, 避免自己講太多造成無視他人觀感不佳這樣
然後職涯走到這, 很多已不太把薪水擺第一位
如果去錯地方就會直接走了, 也不浪費雙方時間, 並沒有什麼穩定度的問題
動機通常也都很簡單了, 可能就是想做, 就是繼續深造, 回歸初心的感覺
可是這種直面答法, 通常HR都當沒回答, 反而愛旁敲側擊也是很妙
這種通常已有厚實的底力, 但一般人是感受不太出來的
所以對有些人來說, 可能"氣場不夠"吧, 但對他們來說沒這問題就是了
然後B這種, 通常都在前一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 才會待那麼久
而也很可能是靠著這種"敢做敢為"打出來的, 所以提出的東西自然大, 氣場強, 感受直接
這種通常都會在跳出來後, 發現外面可能沒辦法滿足, 但不等於其能力有問題或是在唬爛
於是花很多時間去調整自己的提出來的"願景", 最後scope慢慢去貼近對方就契合了
所以其實也不是沒彈性的, 只是需要時間, 但有時後對方就只見你那麼一次
說不定對方自己, 都沒那麼清楚到底內外可做到什麼程度
那合理的說大一點, 也並不是誇大或不切實際
反而是主管和HR, 要主動多講一點, 會對兩方的matching有更具體的幫助
而C這種, 其實可能才是最像一般人, 藉由跳槽來經營職涯
做著做著, 都是抓時機, 看情況不錯就走了, 自然對於人事物見的也多
你要什麼"氣場", 他自然能給你配合配合, 但不會給你太超過
也不會有大提案, 或是硬核技術深度對談, 但是會在意薪水 (排名不意外)
這種我就認為是最貼近一般人, 最中規中矩的, 最沒動機的 (動機就是履歷啊~)
結果就恰恰落入很多公司認為的"最佳動機"裡, 也是很有意思
反正面試就是這樣, 沒啥道理的
最後我說說我自己, 可能因為這個位置"比較"小
像我自己做過manager, 去對方公司結果是CXO的工作
或是只是一個Sr staff, 去對方公司可能就是manager/director
但HR或Hunter不一定一開始就知道, 甚至對方主管也不一定知道
這些都是常有的, 所以把關第一人真的很重要, 因為第一印象太重要
然後我認為, 如果有大一點的位置, 深一點的工作技術要求的話
可能A/B/C 的差異性就會出來了
通常會在越具體的案例模擬裡, 還有硬核技術經驗裡展現出來
很多東西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跟氣場談吐啥是沒關係的
這時候對話, 就像風輕輕飄過而已, 因為內容已經夠豐富轉折了
我看過很多HR, 很愛討論氣場論人這件事
其實陳其邁還有韓國瑜的辯論, 也恰恰在不久前展現過兩種不同風格
這我就不多談不然又戰起來, 但我只是想說很多HR, 不要過度仰賴這種評價方式
特別是HR站在第一關把關, 可能很多人跟你們不對味, 不是他們有什麼問題
可能只是跟你們的生活與成長背景不同, 也不一定等於不是主管或公司需要的人才
再來就是動機, 老實說上班哪有什麼"動機", 就是賺錢生活
真要細談應該是; "養老婆", "養小孩", "養自己", 然後看薪水能否cover所需
然後不缺錢的, 就是追求自我實現或是該領域的進步
所以動機根本就是不分大小好壞的, 只是你們通常不接受誠實答案而已
所以求職者會為了配合而衍生各種"禮貌性"說法, 但並不是說謊
應該知道就好, 也根本不需要去辨測分析至深
我一直覺得, 過度分析"動機"是假議題, 其實就是挖有利素材當籌碼而已
有的人配合, 你還要戳破, 有時這真的不知道該哭該笑
其實大家都是勞工, 又不是要打選戰, 真沒必要對一般人這樣
所以最好的方式, 是對專業進行瞭解, 降低各種門路"觀人術"的直覺比例
提高在專業方面評價的比例, 畢竟HR也是一門專業
如果哪天看到更多HR, 以這種"非觀人術"的角度
具體描述一下, A, B, C是為什麼在哪些地方適合與不適合
綜合評比下做排序與分析, 我想就真的是一大進步
只是我目前還真的在台灣沒看到過就是了, 沒要挖苦的意思, 外商也是會有這毛病的
但我真的覺得, 其實應該就是要如此訓練工作才是, 而不是花心思在這些什麼氣場靈性
不然很難擺脫大家最嫌的, 就是最不會看人的, 卻是決定所有人第一關的這種負評
我真的覺得HR的進步, 就是大家的進步, 真心不酸
以上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