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為什麼要工作?工作的意義在哪裡?
前幾天我划手機的時候看到一個影片,是一個叫做Jordan Peterson
心理學教授的演講片段。他好像蠻有名的,還出過兩本書,
但我並不認識這個人。其實這個影片已經在我的FB跳出好幾次,
但我都沒有點進去,標題是”不要輕易跟別人比較”。
聽起來就很像那種甚麼心靈雞湯之類的文章。一般我不會去看,
但這次不知道怎麼了,可能是太無聊吧。我就點進去了。
點進去之後老實說我被內容深深的吸引。短短的幾分鐘演講內容,
卻讓我產生很大的共鳴。
因為他這幾分鐘講的內容,其實打中了我長久以來一直在思考的一些人生問題。
我當下突然有一種被理解的感覺。
那種感覺很難形容,
就像是你默默的在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然後突然發現有人跟你想的一樣而且大力的支持你
。
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我簡單說一下這個演講的內容
從標題來看你會以為好像是在說教一樣,叫你不要跟別人比較,
要跟自己比較,這聽起來很無聊、老派。
的確演講的前半段是提到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是充滿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為強者愈強弱者越弱之現象,即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現實中就是指,只要獲得了每一點的成功,就會產生累積優勢,
使之擁有更大的機會獲得更卓越的成就。也是造就了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你不能輕易跟別人比較,因為比較會帶來許多像是憤怒、忌妒、羨慕、
自卑等等的負面情緒,而這些情緒會讓其他人更疏遠你,
讓你更難成功,最後形成一個負面的循環,
就像一個死亡螺旋一樣讓你墜入深淵直到再也出不來。
反過來說,如果你是持續不斷獲得成功、持續勝出。
那麼這種正向的成就感會讓你繼續成功。
你會吸引更多優秀的人來跟你合作,自然有更多資源可以應用。
最終形成一種正向的循環帶你上天堂,哈哈。
接著這個講者就談到設定目標。他覺得很多人都談到要設定高標準,
要以菁英人物為目標。但是這樣很危險,
因為菁英人物往往是Pareto分布最左邊的少數人。
以這些人為目標大部分的下場都是讓自己感到無力、自信喪失。
在演講中他就提到自己的一個朋友常常跟他的大學室友來比較。
這個朋友其實已經有很高的成就,但他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因為追不上自己的室友而沮喪。
重點是甚麼…重點是….他的大學室友其實就是TESLA的創辦人Elon Mask。
拜託!這個世界有七十億人都比不上他,
你何必跟他做比較呢?拿他當目標來給自己壓力呢?
聽到這有些人就會有疑問?那麼難道我們就不要設定理想目標了嗎?
我們不是本來就應該以優秀的人為榜樣嗎?
Jordan Peterson這時候就帶出這個演講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我最有感覺的部分。
他說:你應該設定一個很高的目標,這個目標可以說是畢生最重要的目標。原文如下:
How could I conceive of my life so that if I had that life,
it would be worth living, so I wouldn’t have to be bitter,
resentful, deceitful, arrogant and vengeful?
意思是說,我要如何讓我的一輩子活得值得,
而且不會讓自己陷入痛苦、忿恨、虛假與充滿報復情緒?
這應該是你的最高目標,也是人生的最後底線。
為了追求這個目標,你的對手不再是他人,而是自己。
你應該以自己為比較的對象。你要確定自己過得比以前更好、更快樂。
你自己最清楚自己的不足與缺點。你只要設定許多短程的目標,讓自己達到,
那麼你就會每天變得比自己更好。漸漸地你就會進入前面提到的正向循環。
馬太效應會讓你朝著帕雷托分部的左方,也就是少數的優秀的一方前進。
那這跟工作的意義有甚麼關係?當然有關係。我認為工作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
那只是一個手段。一個達成人生目標的手段。
只有當你人生有意義的時候,工作才會有意義。尋找人生意義是一輩子的事情。
這也是Jordan Peterson想傳達的重點。
他在最後提到只有你了解自己的人生意義之後,你才成承受所有生活上的壓力與痛苦。
這是他的說法。但我面對這個問題時我的想法是唯有當你知道人生的意義之後,
你的所作所為都將變得有意義,包含工作。因為你知道你現在所做的、所承受的全部都是
為了最終的那個人生目標。
因此尋找人生目標是很重要的,我仍在尋找,而且這個目標其實也是動態改變的。
某個時期我的人生目標可能是把自己活得好。現在的人生目標可能會轉到小孩。
再過一陣子可能人生目標又會不一樣,我認為追尋目標的過程本身就會賦予人生意義,
但這是我的看法而已。我並不執著找到人生的答案,
也許等到人生的最後一刻你會發現根本沒有答案,但是So what,
其實你已經完成了大大小小無數的階段性目標,這本身就會讓你的人生充滿意義,
包含工作也是。
最後Jordan Peterson引用德國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話來結尾,我也用這句話來送給各位。
He who has a “why”,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 by Friedrich Nietzsche
2020/10/05補充
我很早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最早其實是在追求大家所謂的work-life balance。
但開始工作沒多久我就發現這個不可行,因為我覺得根本沒有所謂的balance。
當時我認為只要工作是屬於痛苦的,那就永遠不可能balance。因為沒有人希望擁有痛苦。
那怕只有一丁點也不行。這違反人性。
於是後來我開始思考也許不應該讓工作成為痛苦的來源。最典型的就是大家說的
"要從事自己有興趣的工作"
老實說這個想法不錯,也跟隨我好幾年,但漸漸隨著經驗多了,看的人多了你就會發現
這也不對。
因為我看過太多太多人把興趣當工作,然後所謂的興趣變成痛苦的來源。
想想AV男優吧...我看回家屌都硬不起來了。
例子很多啦。有一陣子程式設計師很熱門,我跟好幾個熱愛寫程式的同學一起研究自學
最後真的走程式設計師這一行的人都說再也不想碰程式碼了。
你說他們不愛寫程式嗎?寫程式多有趣呀!至少我現在還是覺得很有趣。
因為我沒走這行。
反倒是拿興趣當工作的人最後把興趣變成了痛苦根源。
於是我認知到工作的本質其實不會痛苦,痛苦的原因是你不得不做。
如果你今天家財萬貫,你可以選擇一個你喜歡的工作。而且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這樣是真的把興趣當工作,也可以說把工作當興趣(哈)。
但現實是大多數人沒辦法。至少我沒辦法。
所以現在我認為,工作本身就是痛苦的。即使做你的興趣領域也一樣,
那只是讓痛苦稍微緩和一點,但仍然是痛苦的。
但就像前面提到的,擁有人生目標可以讓你願意勇敢承受這些痛苦。
所以早點設好目標,哪怕是暫時的也好,這會讓你變得堅強、勇敢而且睿智。
媽的越寫越雞湯 靠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