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反省資本主義的三個思潮

作者: geniusjackie (單車霹靂遊俠)   2013-11-05 08:15:07
反省資本主義的三個思潮
本文網址: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1263/794/1479
文:鄭志凱
比爾蓋茲今年三月在一場公開演講中, 表達了他對資本主義走向的憂心。他批評市場機
制經常扭曲人道需要,一年一百萬非洲人死於瘧疾,大藥廠沒人研發預防疫苗;能夠治療
美國男性禿頭的新藥,卻能吸引大筆資金。
蓋茲並不是第一位開槍發難的富豪,巴菲特、索羅斯、盧卡斯等超級富人近幾年都有類似
的言論。除了公開批判資本主義的缺失外,他們也紛紛付諸行動,成立自己的基金會,還
應允參加「贈與誓言」(Giving Pledge),承諾捐出一半以上的財產,回饋社會。
有許多人冷眼旁觀,譏諷這些世界首富靠資本主義累積了驚人的財富,既是資本主義的受
益者,也是造成今天資本主義各種問題的主犯或從犯。他們的慈善行為有如自我救贖,就
像大毒梟賺了花不完的錢,回到家鄉捐錢蓋學校,教育下一代兒童不要吸毒。
這樣的批評不是沒有道理,但是環境隨時代改變,制度或思潮跟著增強補弱,資本主義的
理論和實務自也與時並進,以今天的標準去衡量從前的競爭行為不免過於厚責賢者。更貼
切的問題應該是:如果蓋茲今天重新創立微軟,他的市場策略、商業行為、經營理念是否
會有所不同?有何不同?
對資本主義的批評,歷史上從未間斷,而資本主義也確實隨之不斷調整,因時因地,或左
或右,不但生存下來,還很頑強的持續擴展。它是人類歷史上實驗最成功的經濟制度,成
功的原因不見得因為它必然的優越性,而是它的可塑性,部分原因自然是資本主義必須奠
基於民主。
但是現代資本主義確實累積了許多歷史上未能解決的問題, 這些問題很可以借用施振榮
先生對台灣半盲文化的批評來描述。由於市場、資本運作和競爭的壓力,時下一般公司衡
量績效的指標,多是直接、具體、短期的價值,而間接、無形、未來的價值卻被嚴重忽略
。 造成的後果便是今天資本主義最大的病症: 贏者全拿,貧富兩極,忽略生態,種種小
我和大我之間的衝突。
如何對治這些病症,這兩三年中西各方開出來不少藥方,例如劉兆玄先生和施先生提倡的
王道文化、美國的自覺資本主義(Conscious Capitalism),以及受到全世界關注的社會
企業。
王道本來是中國古聖賢教導帝王為政之道,對上則順天承命, 重視人與自然唇齒相依的
和諧關係,對下則以民為貴,「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 王道之始也」
。莊子「內聖外王」的說法更擴展了「王」的意涵和範圍,不再局限於衡量聖君的標準,
逐漸成為中國士人從修身養性到經世濟民、內修外弘的理想境界。
資本主義在東方,要從傳統中汲取養分,王道思想是個現成的大水庫。王道既非霸道,自
然不會嬴者通吃;企業經營者若以仁服人,視員工如己,貧富懸殊的現象便可望得到改善
;孟子提倡的:「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不正是現代企業永續經營的精神嗎?
自覺資本主義源於美國企業家對資本主義的反思,也不妨說是美國版的王道思想。美國有
一個自覺資本主義協會,每年舉辦研討會,數百位參加者中包括了企業家、創業者、投資
人,以及公司裡負責企業責任(CSR)的主管。
何謂自覺資本主義?如何自覺?這個理念認為企業經營者做的每一個經營決策都對人群和
環境造成長遠影響,如果經營者對此有所覺知,全盤考量,決策時便不會過於側重或偏頗
,經營自然能夠健全,終於可大可久。
自覺資本主義者認為企業的利潤如同人身中的血液,沒有血液,人無法生存,但是生命的
意義不在血液。同樣的,利潤提供企業長久經營必要的資源,但是企業的目的不該只在於
追求利潤。
美國最大的有機食品超市 Whole Foods Market創辦人John Mackey是位熱衷推動自覺資本
主義的企業家,也是親力實踐者。他在2013年初出版了《Conscious Capitalism:
Liberating the Heroic Spirit of Business》,主張追求利潤的公司與非利潤的組織截
然二分的傳統習慣不再適用於21世紀,現代公司應該兼顧利潤和公益,並以自己年營業額
120億美金、市值200億的公司為例,說明「既做公益,又能賺錢」(doing good and
doing well)的可能,好比孟子所說的「義」與「利」,若能兩者得兼,豈不美哉?
另一股對於資本主義的反省思潮是社會企業。社會企業涵蓋的光譜很寬,從純粹從事社會
福利工作的企業組織,到以普通商業行為營利、卻將利潤用在公益用途的企業,都能自稱
為社會企業。由於光譜太寬,以致經常混淆不清,各有其解讀,有時反而造成大眾認知的
困難。因此在這個思潮下,主流做法是立法成立公益公司(Public Benefits
Corporation),以具體的法人結構來定義社會企業,規範社會企業的控管、以及經營者
和投資人對於彼此的期望。
王道、自覺和公益,基本的理念非常接近,都緣於不滿於現代資本主義累積的種種缺失,
不約而同,提出因應之道,但也代表三個不同層次的入手點 。
王道思想來自於文化,既是個人修為的追求,也是對於企業道德倫理的訴求;它適用的範
圍最為廣泛,所有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經營者都能從中獲得靈感,正因如此,它的
功能主要在於啟發,由內而外,從改變思想後,逐漸影響行為,因此對企業的實際行為的
約束力較為間接。
自覺資本主義也從思想入手,但很快便能接軌到企業經營策略,既給予企業營利行為一個
高尚的目的,也提供經營者不少決策的指南,特別在西方世界,義利兼顧,逐漸成為一個
重要的經營理念。
相較於自覺資本主義,社會企業則更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也因此進一步弱化了企業營利
的動機(卻可能同時強化了生存的耐力)。 它重新檢視企業的最終目的,從而規範企業
的行為,甚至採用公益公司的新型法人組織,以結構定義目的,以組織約束行為,用最具
體的方法來面對資本主義的缺失。
王道、自覺、公益,它們適用的範圍由廣至狹,規範組織行為的力量則由弱至強,入手的
角度約略與「情」、「理」、「法」對應。三者其實不必分個高下,下藥不過各有其對症
而已。有了這三種思潮,資本主義的流弊既得以舒緩,資本主義的內涵也因之更為豐富、
包容。
全文獲作者同意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網站。
作者簡介
鄭志凱
聯訊創投公司(Harbinger Venture) 共同創辦人及總經理。曾任職美國Synnex 公司(財
星500大企業)及台灣神達電腦機構。旅居美國矽谷二十餘年,創投業務遍及電腦、網路
及生技產業,其間廣泛接觸美國、台灣、中國大陸各地傑出科技人才,因而得以近距離觀
察產業的更迭,趨勢的潮起潮落,以及創業的艱辛與收穫。2007年擔任美西玉山科技協會
理事長。自2007年起撰寫專欄,探討後資本主義社會各項議題,2012集結成《錫蘭式的邂
逅》一書。目前評論文章定期發表於天下雜誌。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物理系、交通大學管理
科學研究所畢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