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流傳的「原文」是這份: https://assets.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3914586/Googles-Ideological-Echo-Chamber.pdf
我讀完了這份共計 10 頁的原文,以下是我的解讀:
* 原作者並非空口說白話,他的確有引述其它資料來支持他的論點。
* 我自己不是神經科學(neuroscience)、社會學(sociology) 的專家,只能從表面
上判斷他有無唬爛亂引用,但無法進一步去確認該引用來源本身的可信度。
* 原作者主張: 不該把性別差異(gender gap)與性別歧視(sexism)劃上等號。
* 原作者主張: (第 3, 4 頁) 男、女之間的屬性(trait) 差別,以整個族群來看
,事實上是有重疊的 (如原文內示意圖所表現出的連續性的分佈) ;原作者明確
指出他不贊同「以該族群的平均值來代表個人個體」 (如原文內示意圖把兩個族
群分離,完全不重疊)
* 原作者從第 4 頁起,繼續列出他的論點及引用來源,從神經科學、社會學的角
度論述「人格差異」。
* 原作者從第 5 頁起,論述
> Non-discriminatory ways to reduce the gender gap
> 以非歧視的方式來消除性別差異
例如,從制度上加強「合作(cooperative)」 的機會、加強「對『人』的關心」
,使得女性族群能有舞台發揮她們的長處,同時檢討傳統性別刻板印像如何持續
對男、女都造成壓力
* 原作者從第 6 原起,論述「過分追求政治正確的隱憂及疑慮」
> The harm of Google’s biases
> Why we’re blind
* 最後,第 8, 9, 10 頁,原作者提出建議,例如
> De-moralize diversity.
> 停止神聖/道德化「多樣性」
> Confront Google’s biases
> 正視 Google (內部文化中的) 偏見
> Focus on psychological safety, not just race/gender diversity
> 專注在「心靈上的安全感」,而非 (表面上的) 「種族/性別多樣性」
> Be open about the science of human nature
> 對「人性」背後的科學保持開放的心胸、態度
(而非把所有的對於「差異」的討論直接扣上歧視的帽子)
這只是我自己的解讀與摘要;就我讀來,這作者的語調是理性的 (而非無厘頭地直
接宣告 男 > 女 )。
這版的原文裡有他引用的資料來源,如果能挑戰他引用的資料的可信度,或著能拿
出更完整的資料來指證他犯了 motivated reasoning [1] 的錯誤,那他被打臉自
然是活該。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tivated_reasoning
但現在情形是「媒體標題殺人」
> The Most Common Error in Media Coverage of the Google Memo
> https://www.theatlantic.com/politics/archive/2017/08/the-most-common-error-in-coverage-of-the-google-memo/536181/?single_page=true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14959601
========================================================================
以下是我自己的看法,來自於我自己的經歷。
在我經歷過的北美軟體業裡,能在企業(corp)環境裡活下來的,多半是這三類人
(1) 企圖心強,達成目標至上,通常是爬上管理階層
(2) 邏輯清楚,掌握技術實作,通常是成為資深碼猴
(3) 八面玲瓏,擅長交際溝通,通常是走向專案協調
而第四類人很容易變成肥料: (4) 關心他人 / giver / 偏好合作多於自幹
這在 corp 內的評鑑系統也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評鑑項目都是以「個人表現」為主
;戰功都是掛在「個人」名下,極少看到「幫助他人更上一層樓 / 為團隊補位 /
code review / pair programming 」被當成戰功的。
易言之,第 (4) 類人,不管是男是女,下場多是吃土變肥料。
這種系統結構性的問題,我不認為「(表面上的) 種族/性別多樣性」是最佳解 (但
它的確是很直接的暴力解) 。
易言之,就是這文章作者主張的:
> Focus on psychological safety, not just race/gender diversity
> 專注在「心靈上的安全感」,而非 (表面上的) 「種族/性別多樣性」
例如,防制性騷擾,就可以與「安全感」連結,值得去作;相反的,「為了特定族
群而降低驗收標準 / 以族群為參加資格」 ,若無法與「安全感」有效連結,就應
該要有討論、質疑的空間,而非直接封殺反對、質疑的意見。
也就是不該「說你政治不正確你就是政治不正確!大人快鍘他!」。
========================================================================
結論:
* 不該把性別差異(gender gap)的討論直接與性別刻板印像(gender stereotype),
性別歧視(sexism)畫上等號
* 專注在「心靈上的安全感」,而非 (表面上的) 「種族/性別多樣性」
(例如: 提供各種人格屬性發揮長處的舞台、制度; 而非只注重帳面上人頭數的
比例、或為了滿足特定的人頭數比例而扭曲雇用/驗收標準)
同時,就這篇文章來說
* 沒有人宣稱「男 > 女」
* 沒有人宣稱「歧視不存在 / 沒有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