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7238/3423694
2.原文內容:離岸風電怪象…國產化責任重 CIP、中鋼、台電最吃虧
2018-10-15 23:12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即時報導
根據經濟部發展離岸風電規畫,2023、2024年併聯共1.4GW裝置容量擔負最重本土化責任
,若躉購電價持續走跌,預計CIP、NPI、中鋼、台電最吃虧。
經濟部已完成2025年5.5GW裝置容量分配,並希望以市場換產業,亦即推動國產化;但並
非全部5.5GW都有國產化的任務;其中1.644GW、2025年併網的競標部分,不必擔負國產化
,但是以每度約2.5元併網;遴選738MW、2020年併網的部分,為求快,可以每度約5.8元
併網且不必國產化,達德、麥格里和上緯是最大贏家。
算下來,只有遴選的3.1GW有國產化責任。而依工業局提出國產化項目,又分兩階段。
2021年併網的1.698GW,只要水下基礎、電力設施國產化,亦即國產化的比重較輕。
而2023、2024年併網的1.4GW國產化項目由水下基礎擴大到風機零組件,也就是說,國產
化比重較高。其中,CIP高達500MW,中鋼、台電、NPI各有300MW裝置容量。CIP台灣區計
畫總監許乃文表示,因中鋼與CIP結盟,因此CIP負責國產化裝置容量高達800MW,是肩負
最多國產化任務的開發商。
若考量屆時躉購價格可能降到相對低點,上述開發商利潤可能遭侵蝕,甚至,本土開發商
如中鋼、台電因相對缺乏開發經驗,更可能導致開發成本會高於躉購電價的怪象。
3.心得/評論:離岸風電看的到卻將成為國內廠商的大錢坑,配合政府政策的國營企業
都不會是好的投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