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這篇文所說的
補充一下一些沒有轉移的狀況
為何市場還是充滿很多中國製造的東西
還有一點是集貨 基本上
出貨一定要把貨櫃塞得滿滿的
配合船期出貨
然而 毛利低 體積大的會走船
當供應商都集中在中國的某個區域
會用集貨的方式集中供應商貨品
頻繁的船運出貨
並以貨櫃數向船公司談判運費
然而 增加關稅仍選擇中國出貨
應是短期 所需物品無法在他國找到所有替代廠商 無法達到集貨效益所致
加上 中國以匯率
對國內廠商稅率優惠做調整
所以在美國市場
部份商品現階段感覺到微幅上升
但只要大部分25%
短期間這些毛利低的廠商
無法在轉移供應商的
同時達到集貨價錢優勢的話
就會對美國的進口商也受到衝擊
但我也同意中國人民也感覺到危機意識
慢慢的想辦法做資金轉移等移出中國
這就是現在大家看到一些貿易戰
對中國市場造成的影響
然而就選舉面而言
如果真的涵蓋大部分進口商品
直接和供應商集貨的進口商衝擊最大
其實在位者應該也很清楚
加上會反應在後續經濟數字上
中國也是很強硬的對手
所以是險棋還是決勝棋很難說
也只希望這3000多億只是虛喊
因為在短時間如此決策
對企業和人民來說應變太急了
如最終也沒實施,
企業其中所花的成本時間也是浪費。
如不是虛喊,短期間一定會看到物價的上升的。
※ 引述《q2825842 (co_iserial)》之銘言:
: 看到某些帳號不遺餘力發布斷章取義的媒體訊息,或是散步謬論,我把外貿實際情況給
對
: 行不了解的人說一說,以免看到某國官媒和旗下five cents的言論被牽著走
: 首先,美國關稅由誰承擔?主要三個維度去看,一是時間,二是產業類,三是商業模式
。
: 時間短期來看,廠商和消費者都會承擔一部分,廠商無法完全轉嫁給消費者(就算在供
給?
: 強勢的產業也一樣,這是基本的經濟學概念),也不可能由廠商完全承擔(假設要達到供
需
: timal)。而短期承擔的廠商,中國或美國公司誰多,就要根據商業模式和產業:
: 1. 跨境電商和線上銷售。2017年中國透過跨境電商到美國的規模研究統計是一兆人民
幣?
: 上(要報告的可以自行百度),90%以上是中國廠商承擔關稅。這些中國賣家在美國的第
三?
: 平台如亞馬遜銷售貨物,大一點的中國公司有能力自行清關繳費關稅,小一點則透過有
清
: 能力的物流,不管如何,亞馬遜這些平台是不會幫中國賣家付關稅(去年亞馬遜VC原本
要?
: 展幫中國賣家搞物流搞清關的項目,因為貿易戰最後沒啥搞)
: 2. 中國自己品牌(如大疆,TCL),在美國透過當地渠道通路銷售。這種模式下,大多數
都
: 由這些中國品牌在美國的分公司付關稅,交易訂單通常是中國總公司賣貨給自己的美國
分
: 司,看上去好像是美國公司付關稅,實際還是中國公司去承擔。小一點的中國品牌,自
己
: 能力在美國開公司,一來直接跟渠道簽訂單,二來或是透過中間貿易商做交易,然而貿
易
: 後美國渠道往往直接在訂單要求中國品牌負責清關,而中間貿易商也不會平白無故幫你
繳
: 稅,到頭來還是中國企業要承擔關稅
: 3.幫美國企業(可能是美國當地渠道,品牌商,進口商,或是貿易商)代工的中國工廠,
出
: 貨物到美國。這種傳統的貿易形式多數是FOB,由美國買家付關稅,也就是板上五毛天
天?
: 傳的美國廠商承擔關稅的由來。不過他們忘了貿易戰後美國買家的轉變
: -條款FOB改為DDP,或改為由賣家清關
: -要求合作的工廠改到其它國家生產
: -直接找其它國家的供應商
: 只有部份後知後覺的進口商,搭配在中國不肯走坐以待斃的工廠,兩者形成的交易才導
致
: 毛所說由美國公司付關稅的情況
: 上面這幾種貿易涵蓋至少80%以上的情況,其它也有特殊的交易方式或規範外且灰色的
貿?
: 行為,就不在討論範圍。
: 長時間來看,沒有走不了的工廠。如果關稅對中國企業帶來的成本(真正的成本,而不
是?
: 國官媒自欺欺人的成本),高於生產效益,連中國人自己都會想辦法外移生產供應鏈。
只?
: 實際跟中國工廠老闆和企業家聊一聊,就明白實際情況為何,不必被五毛洗腦言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