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家回應的那麼熱烈也來說說我的看法好了
先說說兩個都1981年次朋友的例子
A朋友
竹科科技業小主管,有女友未婚
車子鄉村人,2019繳頭款300W買房繳房貸
平均年薪300W,去年聽說500W(但非常態)
在2016年拿了900萬ALL IN 2890 1000張
抱到現在據他說2021年前股息再投入
現在手上有1300張左右的2890目前也沒打算賣
他認爲他的成本就是900萬
而他2022拿的股息都去分批買2330零股
不過2330很慘烈
但他說當韭菜也沒差,閒錢罷了
B朋友
中部工業區傳產工程師
從一個人年薪50W打拼到跟老婆兩人年薪大約150W
車子T牌神車,2019繳頭款200W買房繳房貸,育有一子
在2020年看了某股票網紅股息cover每一天
開始跟老婆分別一人一月1W存2886
目前大約快30張2886
現在帳面時正時負心驚膽跳,每天都擔心股價
只好每天翻股票網紅的書增加信仰
有沒有看出什麼差異?
我個人覺得是初期本金與收入差異影響了對於存股的理性判定
存股本來就是本金重要
但股票網紅往往都沒教人怎麼賺到那些本金
而崇拜主義讓這些本業與本金不強的小資看著這些投資網紅都是500張甚至更多的部位
就想著自己也要成為這樣的人
但這些投資網紅怎麼都教的都是本金大的存股方式
卻沒有教怎麼賺到龐大的本金的方式
怎麼賺到龐大的本金都輕描帶寫
「只說創業?只說努力存錢?撿舊衣穿,吃饅頭?」
思考投資考驗的是如何能找到適合自己舒服的方法
重點還是本業的「現金流」能擴大穩投資穩定的部位才是真的是好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