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P1fusUs ]
作者: tigertanktwo (tigertanktwo)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FB] 侯漢廷【陳儀真的運米赴陸嗎?】
時間: Mon May 1 10:32:19 2017
※ 引述《Tukhachevsky (總參謀部艦種觀測組組長)》之銘言:
: ※ 引述《tigertanktwo (tigertanktwo)》之銘言:
: 其實你所引用的論文,你超譯的部分還滿多的
: 對被引用者而言其實頗不尊重
有沒有「超譯」,我等下就舉出原論文截圖來打臉你
反而是吳聰敏的論文明明是在說台灣戰後惡性通膨的責任在ROC,而非日本,
你卻一直拿著吳的論文,說責任在日本,這才是真正的「不尊重」,
這個已經不是「超譯」的等級了,而是「瞎掰」
我不知道你以為你能「演」給誰看,因為每個台派都看過該論文,
這邊「本來」沒看過《(吳聰敏)台灣戰後惡性通膨》的人可能只有你一個。
然後你的文章都那固定幾個人在重複推,這個話題看來已經冷掉了,我這裡就針對
你「唬爛」我怎樣的部分回應
你這麼長的內容其實只是,為了你9.2代表人物的面子,一定要亂貼一些
「缺乏足夠關聯性」的東西,來「寫作文裝腔作勢」,「假裝」自己有回應到,
所以沒被打臉,真的是保存了你祖先1945年的習性喔
: : 沒錯,當然是要算在ROC/KMT/蔣匪介石頭上。
: : ↑這就是標準的作文式寫法,其實只要貼出1946年後的資料,你就立刻自爆了。
: : (你的原文寫得太跳TONE了,這兩句話明明是在說台灣的惡性通膨,你卻把他們放去中國
: : 的物價通膨段,我只好「幫」你搬上來免得你自我斷章取義)
: : http://i.imgur.com/W26lTPA.jpg
: 我們討論的是一個很混亂的時空,所以有些基本事實我們得先釐清
: 1. 日本直到1930年代以前,日圓兌美元的匯率為2:1(金本位時代,比值固定)
: 當時建造,最近話題還滿熱的嘉南大圳,當年的造價是5500萬日幣,換算約2750萬美元。 日本當時建造的戰艦長門,一艘最後造價約4400萬日圓。換言之,嘉南大圳其實就是那個年代的前瞻建設計畫。這個佔年度日本總預算3%的巨大建設,說真的要不是華盛頓擊沉了一堆戰艦,否則還真挪不出預算來蓋。也能理解為何總督府一開始興趣缺缺的原因。
↑這個與台灣戰後惡性通膨無關
: 2.1930年代中以後,由於調低貨幣的含金量,日圓兌美元的匯率降低為3.5:1
: 當時建造的戰艦大和,造價約等於1.5億日圓,換言之等於是長門的近兩倍造價了,
: 超戰艦對於日本政府的預算負擔如此沈重可見一番。
這個「也」與台灣戰後惡性通膨無關
: 3.日本政府在禁止日圓兌換黃金後,這段時間要討論日圓與美元的匯率其實是很困難的。
: 等到戰後,我們只能用戰後初期的匯率,約15:1來討論當時的日圓價值。
這個依然也與台灣戰後惡性通膨無關
: 4. 在1949年盟總(GHQ)公布道奇線,日圓兌美元匯率定為360:1後,在採用類似休克療法
: 的金融處理後,日本本土的通膨終於得到抑制。否則在1948年時,日圓兌美元的匯率在
: 黑市間一度爬升到600:1。
這個還是與台灣戰後惡性通膨無關
為了面子,就要開始亂貼東西,假裝自己沒被打臉是吧?
: 現在我們分段來看被你"超譯"的吳聰敏教授論文:
↑還是在用作文式寫法:裝腔作勢
: : 你ROC/KMT在1946年以後的貨幣發行量和躉售物價指數,根本沒把台灣總督府放在眼裡。
: : 且貨幣發行量和躉售物價指數是同時成比例的飆漲,你放了多少貨幣,就引發多大的
: : 物價飆升。
: : 非常明顯,單就貨幣發行量來看,這個和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缺乏足夠關聯性。
: : 1945年~1950年底,台灣的躉售物價指數可是上升了218455.7倍哪
: : 我們只要再看貨幣發行的「原因」,便可知道責任在ROC或日本
: : http://i.imgur.com/l9Lx1mc.jpg
: : 台銀正式移交給ROC的日期是1946年5月20日,資產負債中的「其他資產」餘額暴增到
: : 1968百萬圓,裡面台銀對台灣省公庫墊款是776.6百萬圓,對日本國庫墊付款則只有445.4
: : 百萬圓。
: : 至5月底,便可知貨幣發行原因是台灣省政府的財政惡化,因為台灣省公庫透支「又」
: : 暴增到1308.7百萬圓,這已經不再是日本問題。
: : 若根據ROC台灣省政府主計處,那麼1946~1950每年都有財政盈餘,那為何還有惡性通膨?
: : 因為ROC人的低能財政統計,根本就沒有反映出省庫的現金流量,這就是你最愛用的ROC
: : 的統計功力,各方面都只有一個「爛」字,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 吳師論文第一部分:試圖討論日治末期到1945年底的貨幣發行超量原因(P.6)
: 他歸納了三點
: 1.1940年到1945年8月之間, 台銀購入巨額的日本政府公債,
: 2. 1945年8月至12月之間, 台銀對日本國庫提供巨額墊款,
: 3, 1945年8月至12月之間, 台銀對保險業提供巨額放款。
: 關於第一點 吳師論文提到:1945年8月13日, 台銀將省內總行之証券645.99百萬圓,
: 悉數運 往東京分行。(P.5)。這近6.5億戰爭公債或強迫儲蓄的發行,最後幾乎都轉嫁到
: 台灣人民上。無論是政府提供的各種獎勵或者強迫購買戰爭債卷(日本一共在台灣發了20億
: 戰爭債卷+8億強迫儲蓄)。
: 因此,這6.5億等同日本政府賴帳,我們先把這記上一筆。
欸,你不是說我「超譯」?
打臉開始,你「仍然」想把責任牽拖給日本是吧?
http://i.imgur.com/dG7pF2Q.jpg
http://i.imgur.com/xadd3Ti.jpg
論文原文:「到了5月底,省公庫透支又劇升為1,308.7百萬圓。由此可見,從1946年初開始,
行政長官公署之財政問題已變成是台銀貨幣發行的壓力來源」
論文原文:「台灣的物價雖然在日治末期已經上升,但嚴重的物價膨脹是發生於戰後的
1946–1950年之間。」
欸,這個意思不就是說「1946年後貨幣發行的原因是『ROC的行政長官公署』,
而非日本」?
(媽的,這篇怎麼好像變成國文課了)
對照我的原文↓
我們只要再看貨幣發行的「原因」,便可知道責任在ROC或日本
http://i.imgur.com/l9Lx1mc.jpg
台銀正式移交給ROC的日期是1946年5月20日,資產負債中的「其他資產」餘額暴增到
1968百萬圓,裡面台銀對台灣省公庫墊款是776.6百萬圓,對日本國庫墊付款則只有445.4
百萬圓。
至5月底,便可知貨幣發行原因是台灣省政府的財政惡化,因為台灣省公庫透支「又」
暴增到1308.7百萬圓,這已經不再是日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