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缺乏外交認知」國關學者張國城:越戰後臺灣痛失獨立建國機會
https://reurl.cc/QLXYLo
【沃草】特約記者周永宸報導
1975 年結束、歷時 20 年的越戰是美國至今無法擺脫的夢魘,也連帶改變了 1970 年代
的臺灣政治,因為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為了從越南的泥淖中脫身,選擇和中國建交,而當
時的臺灣卻錯過獨立建國的機會。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教授、國際關係學者張國城指出
,1970 年代的國際社會上瀰漫「東升西降」、「聯中制蘇」的風向,眾多東方的前殖民
地宣佈獨立,而中國實力遠不比如今壯大,臺灣在保持與美國合作下,有機會將「中華民
國」改名、重新界定領土範圍,最終卻成泡影。前外交部次長楊西崑與前駐美大使葉公超
向時任總統蔣中正提議將中華民國改名為中華台灣共和國(Chinese Republic of Taiwan
),但蔣介石一心想當大國領袖,還罵葉公超是「葉奸」,繼任的蔣經國更缺乏外交認知
,加上國際社會「聯中制蘇」的形勢,臺灣成為一個新國家的機會化為泡影。
張國城 4 月 28 日在八旗文化舉辦的「越戰為何是美國的夢魘?從《越南啟示錄》說起
」線上講座指出,臺灣人普遍對越戰了解微弱,但實際上越戰的歷史對臺灣人來說「既視
感太強」,無論是捲入大國內戰、還是共產與非共勢力的對決、或是美國對國家命運的高
度介入,經由八旗出版的新書《越南啟示錄》中詳實的描寫,都將打破臺灣人求得身心靈
安頓的謊言、迷思、神話。
張國城指出,在鼓吹「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的 1970 年代,若臺灣站在反蘇(反共
產)的立場上,與美國保持合作、獨立建國,能夠成為當時在「東升西降」方向中成立的
眾多新國家的一部分,「當時中國又有多大力量在國際上孤立你?」那個年代的中國實力
與今日不可同日而語,張國城舉例,中國所負擔的聯合國會費,直至 1990 年代都是以極
低的標準收取,「當時他能在國際上有多少力量?」
事實上在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前夕,臺灣前外交部次長楊西崑與前駐美大使
葉公超向時任總統蔣中正提議,認為台灣與中國應切割,楊西崑並曾向蔣中正提出,將中
華民國改名為中華台灣共和國(Chinese Republic of Taiwan),張國城指出葉公超當時
扮演向蔣政府轉達美國對臺灣外交政策建議的角色,包括不要反對蒙古國、要確立領土範
圍,但他被蔣介石批為「葉奸」,在蔣介石仍一心想當大國領袖、繼任的蔣經國更缺乏外
交認知的國內情況,加上國際社會「聯中制蘇」的形勢,臺灣成為一個新國家的機會化為
泡影。
越戰對臺灣人的既視感
張國城直指,臺灣與越南地位相似,其一是同樣在二戰結束之後捲入大國爭戰,臺灣是捲
入從中國內戰敗逃殘存的中華民國體制,越南則是捲入美蘇冷戰;其二是成為共產與非共
勢力對決的戰場,如今全世界只剩下兩個地方仍然維持對峙情勢,一個是朝鮮半島,另一
個就是臺灣海峽;其三則是皆深陷美國高度介入的戰爭。
越戰是二十世紀中,對美國軍事政策影響僅次於二戰的重大事件,張國城表示,越戰的激
烈程度可說是如今烏俄戰爭的十倍以上,雖然越戰始於1950年,但美國1964年至1968年直
接介入的4年當中,在越南投下超過700萬噸的炸彈,毀滅性超過二戰期間轟炸歐亞大陸的
3倍之多,更是遠超人類有史以來的任何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越戰贏家
因為越戰的慘烈經驗,美國建立了「不跟共產背景的核武大國交戰」的基本原則,同時也
不希望再與中共發生戰爭,一方面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更加忌憚,另一方面又希望透過中
國解決越戰,而臺灣的國際地位受到首當其衝的影響,臺灣的命運也因此被決定。張國城
形容,「越戰最大贏家之一,除了北越,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即使中國也在戰爭中付
出代價,卻贏得戰略成功的果實。
此外,張國城也將中華民國與敗亡的南越政權進行對照,他指出,兩者相當類似,皆推翻
了一個不能適應時代的君主,但卻不是純粹憑藉革命者和政經實力,這一點對於新政權的
穩定性起了決定性的負面作用;再者,中華民國和南越雖都號稱「共和國」(Republic
of China、越南共和國),但都未實施民主,且都面對內部極多反對力量,並很快就與國
內的共產政權對峙為敵。
兩個政權最終的結局,中華民國被趕出中國,而南越走向滅亡,二者犯下的錯誤相同,都
是貪污腐敗、錯誤的農村政策讓共產黨崛起,可說北越在發展過程中正是學習了中國共產
黨的經驗,如今南越的西貢政權已經沒有機會,而值得檢視的是,今天臺灣的中華民國政
權有無再度重演西貢政權失敗所犯的錯?
至於北越為何取得成功,張國城解釋,其中之一的原因是1950年代的美國反對共產主義,
卻也反對殖民主義,因此在原先法國與胡志明(越南共產黨創立人)進行較量時不欲介入
,在法國敗退後,美國才出手支持非共產陣營的越南共和國(南越),但當時的北越陣營
又利用中蘇共決裂的契機,左右逢源爭取兩方支持,而亟欲強調自己優於「蘇修」(蘇聯
修正主義)的中國便提供了北越非常大的支援。
聯中制蘇與「一個中國」
在美國詹森總統任內,戰爭目標也出現問題,張國城表示,美國並未將北越視為攻擊目標
,而是將重心擺在防守南越,從後見之明來看這顯然是錯誤戰略,當時美國的軍事力量若
直接進攻北越,就可能讓中共和蘇共改變支持北越的立場,否則將導致中國和蘇聯不得不
與美國正面對決;如果美國一開始就掃蕩北越的河內政權,就可能迫使不想和美軍打仗的
中共和蘇共約束胡志明政府。但錯誤戰略的結果是,南越的老百姓承受了幾乎所有戰爭苦
難,對美國的反感達到最高點。
到了尼克森總統任內,他希望南北越和談,求助於北京,張國城分析,尼克森的遠程目標
是拉攏中國對抗蘇聯,中程目標是拉攏中國不要輸出革命,短程目標則是讓美國在「比較
有面子」的情況下離開越南。在此背景下,有了1972年尼克森訪華、簽訂《上海公報》,
中美關係破冰走向正常化,對臺灣影響巨大,尤其《上海公報》的內容包括「美方認知到
(acknowledge)海峽兩岸所有的中國人都堅持一個中國」,導致臺灣國際地位的爭議延
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