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上一篇annisat已經回應得非常好,也提供相當的資訊,
這裡我只想再補充一些我所知道的,
但我對手語並沒有鑽研很深,如有說錯的地方歡迎指教~
首先關於「為什麼手語是人工語言卻不做成全球統一」這件事,
annisat提到的文化及歷史因素,
讓我想到其實在口語中也有世界語(Esperanto),
但是它卻難以推廣,因為很難有一種溝通方式能夠應付所有的文化日常需求。
手語方面,的確也有國際手語(International Sign),
通常被用在聽障奧運等國際事件上作為輔助溝通,
即使如此,就我所知,國際手語的詞彙量跟文法結構都還沒有很完整,
一樣很難推行。
如果因為手語只是看動作,就可以做成全世界一樣,
那麼口語只是聽聲音,是否也可以做成全世界一樣呢?
回到臺灣,為什麼手語需要被保護?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分享一段影片:
https://youtu.be/KGXTq7pTxMY(第二次全國各地聾人團體代表聯合聲明)
如果嫌時間太長,請至少注意3:34 ~ 9:12,顧玉山先生的那一段。
這裡面至少點出兩個問題:
1. 政府以聽人/口語的角度制定「手語辭典」,且不尊重聾人的表達權利。
(教育部甚至有出手語辭典App,在聾人圈中據說也有很大爭議。)
2. 因為口語文化太過強勢,
使得部分家長寧可讓孩子裝電子耳、學口語,而不學手語。
試想,如果今天政府頒訂標準,規範臺語/客語/原住民語的的發音,
且完全不尊重該語言使用人士的意見,各位又覺得如何呢?
政府的立場是想推動「文字手語」,亦即每個詞都按照中文的文字及句構打出來,
然而這就讓流傳較久的「自然手語」文化、句構漸漸消失。
試圖用大家比較好理解的方式來類比的話,
就想像我們政府規定「大家好」的英文是「big home good」,
因為這樣中文使用者才容易聽懂。
如果kiuyeah對於所謂的「人工語言」覺得不需要保護,
那麼就更應該支持、幫忙保存原本就已經在臺灣流傳至少數十年的臺灣(自然)手語,
同時尊重不同的語言使用,避免聾人在兒童時期就得選擇手術,
只為了融入所謂的主流社會——而這的確會導致臺灣手語消失。
最後我想分享幾件事:
「臺灣」的手語打法之一據說是模擬人吃甘蔗的動作,
而臺灣在早期正是世界上的蔗糖出口大國,這是否也算是反映當地文化? :)
還有,我讀大學時參加的正好是手語社,
歷屆累積的社員自民國70年代至今應該也有數百人了,
據我所知,裡面95%以上的人都是聽人,
我想這應該已經足以反駁kiuyeah先前在推文裡說的「手語就你聾人才會學的東西」。
而且,手語並不是只有跟聾人溝通時才會用到,還有其它情境包括:
感冒失聲/沙啞、看到朋友在馬路對面但不想喊叫溝通、
在嘈雜的餐廳裡跟桌子另一端的人傳遞訊息、進食中嘴巴無法及時回應......
相信我,手語很好用!
同場加映:https://youtu.be/Q3p9f0X4qT0
(中華民國聾人協會理事長牛暄文爭取「臺灣手語列入國家語言」)
※ 引述《kiuyeah (說我帥,太沉重)》之銘言:
: 之前我因為覺得p大的宣傳手法太過煩厭
: 所以語氣重了一點
: 如有人感到被冒犯 我在此道歉
: 但我真的想知道手語為什麼需要保育?
: 在我看來
: 手語是聾人唯一能使用的語言
: 他也沒有其他語言能使用
: 就是說沒有語言能取代它
: 怎麼可能會有消失的問題?
: 手語真的消失代表都沒有聾人了 不是嗎?
: 到底手語有什麼需要保育?
: 另外手語是一種人工語言
: 它不是自然產生的
: 背後也沒有甚麼文化意義
: 就算消失了有什麼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