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石額出土 推測當時台南有「都更」
https://udn.com/news/story/11322/2867461
2017-12-10 23:09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一塊清道光2 年刻鑿的石額「秋澄禾港」,上周在台南坊間「出土」,之前
已有「春暖鞋街」石額,引發文史界熱烈討論,不僅見證台灣第一街在清代
時的繁盛景象,也有文史界人士指出,當時可能有大規模的火災,引發「都
更」,才有這些石額出現。
台南文史人士謝英從上周進行田野調查時,在民族路與忠義路口附近的吳道
仁家中,發現刻有「秋澄禾港」的石額,據屋主表示,石額是先祖留下來,
外界很少人知道;而石額上的年代是道光2年(西元1822年)的12月,比目
前藏放在鄭成功文物館內的「春暖鞋街」上記載日期晚一個月。
消息傳出後 ,引發文史界熱議。這塊石額長約87公分、寬約28公分、厚約8
公分,以楷書刻製,與春暖鞋街的字體相當接近,春暖鞋街石額過去被認為
是放置在台南舊巷道間的「隘門」之上,門拆毀後,石額留了下來。
台南市民權路堪稱是台灣第一街,荷治時期就已開設,在清朝時成為商業繁
盛之地,有鞋街、帽街、草花街、竹仔街及武館街等。
文史工作者詹翹表示,「禾港」被認為是當年鄭成功大軍登陸的「禾寮港」
,近年市府在民族路與中成路口, 立有「禾寮港遺址」石碑,與鞋街位置
相去不遠。
據悉除了上述兩塊石額,現今國立台灣博物館,還藏有「瑞竹嘉禾」的拓本
,上面記載日期是道光2年的10月,石額已不知去向,但日治時期留有拓本
,被認為與兩塊石額都屬於見證台南台灣第一街的重要文物。
文史工作者蘇?楠則表示,3塊石額年代近、型式也相同,應該是在同一項
工程裡一起產生的,用字文雅、並串上城內的街道名道,推測當時因火災,
有一場規模不小的街道整建行動,很像是現代的都更。
文史界認為,除了出土的春暖鞋街、秋澄禾港,可能還有「夏」、「冬」等
石額,也許日後有機會一一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