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台灣文學?誰算是台灣文學作家而誰又不算是?》
近年來,隨著台灣政治的民主化與在地化,冷戰威權時期反共防左與中國法統統治意識型
態結構下受到壓抑的台灣本土文化與台灣文學開始蔚為顯學,隨著本土勢力取得中央執政
權並在連任後全面強化台灣本土意識教育,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與冷戰威權時期做為受害者
抗議文學並有著相對左翼傾向的台灣文學竟然在對抗性政治性的本土論述下成為另一種加
害者,台灣文學的定義也因而被窄化成某種政治性的敵我區隔論述並透過部份文化團體的
台灣文學史觀與台灣文學館的建構而展開系統化並演變成某種實為親日台獨的所謂本土政
權的統治正當性論述而成為另一種加害者,連現代主義文學是否為健康的台灣文學以及部
份作家是否算是台灣文學作家都要受到仔細的歷史審查。
除了實為親日台獨的所謂本土政權的台灣文學論述,當代的台灣文學論述尚有與北京當局
遙相附和卻與台灣文學的實際發展脈絡大相逕庭的左統台灣文學論述以及持續抗拒本土文
化的國民黨台灣鄉土文學論述,當然,還有陳芳明教授在《台灣新文學史》一書緒論揭櫫
的台灣文學史觀。
實則,撇開政治爭論不談,畢竟,兩岸政治關係的最終安排並不是取決於台灣文學史的政
治認同定位,那麼,首先,台灣做為一個主要是中國大陸東南沿海閩粵漢人自明末清初以
降的近代歷次移墾武裝拓殖所晚近建構的較為具有移民冒險開放性格而較未受千百年儒教
封建禮教桎棝的年輕漢文化社會,台灣文學當然是中國文學的一部份,但也當然不是中國
文學的邊疆文學一支,例如,五四運動以降的大陸本土的拒買日貨等反日運動的餘波向來
未能直接盪漾至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島內,但台灣島內文學家透過殖民地寫實文學的書
寫卻也一直都反映了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漢族人民對現代化的遲疑接納與對殖民主義剝削
壓迫的恐懼憎惡,此外,台灣新文學固然引介了魯迅等大陸五四運動以降文學作家的作品
,但其題材與創作風格卻向來不拘於魯迅等五四運動新文學的影響,而殖民地的反抗運動
,更不單純只是梁啟超短暫訪台期間金坷垃式的與台中地主林獻堂之間的單次對話所啟發
就偶然地造成沛然莫之能禦的龐大反抗運動社會動能,而是一如全球所有殖民地革命一樣
主要地導因於台灣本地漢人與南島原住民社會群體在高度壓迫性窒息性的殖民地政治經濟
文化體制下被激發的強烈反抗情緒與捍衛天賦人權渴望。
第二,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文學作品,應該一如韓國與滿州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
作品,也算是日本文學的作品,而戰後黃春明的《莎喲娜啦‧再見》等涉及日本殖民統治
時期及其餘續的作品也應該同時算是台灣文學作品與日本文學作品。
第三,凡是在台灣土地上書寫、書寫台灣土地上或出自台灣土地的人事時地物、由台灣出
生或者成長的作家書寫或者以台灣土地上人群之一部或全部為其有意識無意識的書寫對話
對象的作品均應該視為台灣文學的作品,因而,清代官員郁永河赴台採辦硫磺留下的在台
紀事《裨海記遊》、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西川滿等在台日人作家的作品與《台灣踏查日記
》等人類學作品當然算是台灣文學,鍾理和在大陸創作的作品當然算台灣文學,而1949年
國府在大陸內戰兵敗後大批國府遺民東渡台灣或四散北美東南亞各國,其中僅短暫訪台卻
以主要地與台灣國府遺民等台灣讀者對話的張愛玲以及自台赴美而以台灣讀者為對話對象
的陳之藩均應是台灣文學作家,而在台創作或者書寫台灣相關人事物的華僑或者其他外僑
作家的中文或非中文創作,當然也是台灣文學的一部份。
第四,台灣文學不應該侷限於寫實文學的美學,現代主義文學不應該只被視為美援影響殖
民地文學或者缺乏土地連結的失根文學,現代主義的意識流創作美學、白先勇等人的同志
文學以及琦君和林文月等女性作家的女性情感思維與日常趣味等等的非寫實主義文學作品
,其實均有其純文學的美學趣味,而不應過於化簡地以缺乏社會批判精神或者缺乏與土地
直接連結而批判其悖離台灣文學,畢竟,其所書寫的人事時地物與故事大致均與作家在台
灣土地上的生命經濟習習相關,而其所書寫的同志與女性主義等也大致上是台灣土地上人
群的生命故事與情感波動,而現代主義的意識流純文學創作與現代詩創作,即使強調橫的
移植,但主要仍在於文字表現技法上,其所反映的時空背景與人物故事乃至於詩興的歷史
文學意象,仍然是與台灣土地和台灣人群的歷史與文學等集體記憶緊密連結的,更何況,
文學本來就不只有寫實主義一種美學形式,意識流式的情緒感受流動呈現,即使只書寫了
作家當下的一種純粹個人的心境,也具有其反映人的情感思維的純粹美學存在,而不一定
非得與台灣土地或台灣人群有所直接關聯,否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來源德法現代主義
文學的作品,豈不是非得與當地土地與人群直接關聯否則便是失根的文學?又遑論這些台
灣的現代主義意識流文學創作哪怕只是純粹個人的心境情感流動,也是反映著台灣土地上
的一個個人的心境情感流動了!
我想,我們需要更寬廣也更文學更有美學的台灣文學定義與台灣文學作家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