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tica (吉米布蘭卡)》之銘言:
: Musical音樂劇一詞很常被拿來一中各表,
: 在這裡我指的是Broadway Musical類型,也是一般大眾所認知的音樂劇類型。
: 在我個人的劇目分野上,寶塚歌劇團有著自己的分類,
: 這也是我說寶塚有著自己的獨特風格美學,
: 不會把它跟音樂劇如POTO、Wicked、RENT等放在一起。
呃...不好意思,我想包括原po在內,閱讀文章的人在沒有其他前提之下,
對「音樂劇」這一個字的瞭解就是一般性的/字面上的意思。
以第一篇回文的內容來說這樣似乎很容易引起誤解。
: 我想您誤解了,這句話並沒有貶義,
: 而是描述寶塚演出 (目前累積約5~6場演出) 與我一般看到的現代戲劇的差異。
我想表達的並不是褒貶之意,而是把全部包裹起來一併概括而論這件事並不恰當。
白話點就還是那句「一竿子打翻一條船」。
特別是在評論並不熟悉的領域時也許應該更加謹慎才是。
: 淺白直接的演出沒有不好,不難懂也不代表演出膚淺沒深度,
: 這只是導演手法與劇本描述上的差異。
我這段會有點離題...只是剛好順著這個話題想說說舞台導演(演出家)與劇本/腳本。
一樣的劇本交給不同人來導戲/演出,其中的差異可能會有天與地那麼遙遠。
為何要說這個是因為,寶塚在選劇本上有許多先天上的限制,
特別是大劇場需要夠多角色(雖然常常也有許多路人ABCDEFG以下略)
但是依舊有能夠在這多重限制下完成優秀演出的演出家,
當然也有輸給這些限制(或是自身能力問題)的演出家。
曾經導出好戲/好秀的演出家也有滑一跤的時候,一直讓人很失望的演出家也偶有佳作。
講白點就是寶塚真的也很多爛戲,不知所云或是平鋪直敘到讓人只想睡整場的也很多,
腳本明明應該還不錯但演起來很無聊的戲,有。
腳本仔細想想其實也不怎樣但是舞台卻很好看的戲,也有。
包括已經離團的演出家,寶塚也有過即使不多如繁星也雙手雙腳數不盡的演出家。
他們和他們的作品不能也不應該被放在「反正都是寶塚」這個框架下視為一體。
: 看看果陀跟屏風,演出都是大眾皆宜、雅俗共賞的,
: 我不敢說我看的劇場演出很多,但至少近4年我看的量都是每年破百場的,
: 包含國內外、港澳與歐美的劇與舞都有。
: 之所以提到直白,是因為很常有初心者劇場觀眾會執著於要看「懂」,
: 進而鑽牛角尖的去思考故事背景、台詞、走位、燈光與舞台等。
: 但我認為寶塚的演出就好在他很好入門,
: 不會有兩個傻子等人等到天荒地老還搞不清楚自己等的人根本不會來,
: 也不會有為了過中國廣電審查而嫁接雷雨的台詞來反諷政治當局的演出
: (前者是貝克特的等待果陀,後者是中國薪傳實驗劇場改編的雷雨2.0),
: 這些才是我說的不直白啦...:p
在您提出具體數字的同時,我是不是也可以提出疑問...
寶塚這超過百年以來您看過的是五六齣,單就這五六齣就能夠完全了解並評論寶塚了嗎?
我真正想講的就是這個。
btw就自己的經驗上來說,我覺得百場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達成。
另外,若要提到荒謬劇等其他看似與寶塚較無關聯的類型,
嗯我想先得說,寶塚絕對不是什麼都能演。沒有任何團體能夠跨越所有戲劇分類。
像上面我寫的,寶塚的舞台有受到非常多先天性的限制,
包括出演人數問題,無法自由選角的問題,必須有一定視覺效果的問題,等等。
如果單純以這個意義的不直白這點為篩選條件的話的話,
近期(?)作品推薦2007年荻田浩一演出的月組舞台
『A-“R”ex
-如何にして大王アレクサンダーは世界の覇者たる道を邁進するに至ったか-』
同一年谷正純演出的星組『KEAN』方向性不太一樣但也算是比較深刻的作品。
(不過這齣我覺得腳本的成功大於演出家就是)
啊,順便提一下我個人喜歡的寶塚演出家。
畢竟是寶塚板也還是要多些符合主旨的內容。
已經離團的話首推荻田浩一,他的戲劇作品稍微艱澀需要解讀,秀...應該不需要介紹。
(不過還是要講一下啦,乍看就是頹廢華麗的美學,基本上都是有故事貫穿的秀)
在團中的話個人喜歡大野拓史和上田久美子。
前者有一點點偏門,觀眾喜歡和不喜歡的比例可能各半?
後者最近拿到第23回読売演劇大賞的優秀演出家賞。
不過還是那句,大家各自會喜歡的類型都不同。
就像即使一樣是寶塚,還是各自有比較喜歡星組風格雪組風格花組風格月組風格以下略。
上面推薦的演出家也只是個人喜好,還是要自己看過那齣戲那個舞台才會知道喜不喜歡。
向來不太會收尾,那就是這樣了。
: 抱歉離題了,演出形式百百種,只有喜歡與不喜歡,不會有貶低之義,
: 再講下去會扯太遠了,有興趣聊聊的,我非常歡迎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