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oxiaopai (貓小派)》之銘言:
: 5.這是我個人的觀察
: 想拿出來跟大家討論
: 無論咖啡或茶,大眾喜愛的風味逐漸走向較清爽的風格
: 咖啡:第三波浪潮,開始流行淺焙單品豆
: 茶:歐美(特別是歐洲)開始流行喝綠茶
: 大吉嶺也開始生產更多的白茶、綠茶與烏龍茶
: (至於他們生產的是否真的是白/綠/烏龍茶那又是另一個故事www)
: 台灣茶一路發展至今也有發酵度逐漸變輕的趨勢
: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發展呢~?
回一下為什麼茶越來越輕發酵?
說在前面
以下是個人淺見與偏見(?
還有就是建議大家了解一下烏龍茶的製程會更了解我說的
先談茶做得比較輕發酵會發生什麼事
分兩種情形討論
A.製作流程合理,純粹比較輕發酵
滋味
細緻但層次感較低、偏前味、較不持久
香氣
高香明顯、香氣濃度較低、較不持久
B.製作流程有缺陷的輕發酵
滋味
苦澀味顯、複雜
香氣
帶菁味、香氣不顯
這個就是很多人喝茶會不舒服的原因
再簡單列幾個我覺得的原因
1.缺工
台灣一直缺乏做茶的人力,從採茶到製茶都是。要做發酵足的茶需要比較長的工時,而做茶師傅通常會選擇比較輕鬆的茶廠做,畢竟比別人少做幾個小時又可以領一樣小時,何樂不為?
2.分工模式使然
慣例上每天做茶的人是一樣的,只是不同階段的流程會是不同批人
舉例來說:
某產區茶廠一季要做十天的茶以處理附近茶園生產的量,每天採收的茶菁大約剛好等於茶廠可以處理的量
假設今天負責萎凋與攪拌的人八點要開始做,到晚上十二點炒菁才能休息,(這還算沒做很發酵的狀態)這種情形要持續十天,結果會是?
3.缺乏核心特色定義
這是一件茶農與茶改場要思考的問題,每個產地的特色茶核心特色究竟是什麼?
換句話說,這些茶有什麼特色是獨特的、不可取代的?
每個茶有不同的風味表現,這些風味對於這些茶有著不同程度的重要性
以大家最常喝的高山茶為例
a.首先他是烏龍茶=香氣持久、滋味有層次
b.生長在高山=香氣物質多種、滋味細緻有活性
c.輕發酵=滋味細緻、花香型的香氣高
如果這樣來看,一堆滋味單調、香氣帶豆香的茶...
4.似是而非觀念累積
我們會常常聽到因市場導向所以輕發酵
問題是這些觀念究竟是賣茶的人給的還是消費者自己覺得的?
今天如果拿
a.發酵不足的高山茶,滋味菁澀、香氣不顯
b.發酵足的高山茶,滋味細緻有層次、花香持久
同時給人喝,他會選哪個?
上面胡言亂語了幾個原因
想說的是
在不管是種茶、買茶、賣茶、做茶、喝茶的人
都應該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台灣好茶很多
只是不好的茶更多
希望大家遇到好茶時都能認得出來
我是運氣好
都認識很厲害的茶農
喝到的茶都在水準之上
有時客人或朋友會帶茶來給我喝看看
嗯...有比較有傷害
讓我意識到自己平常有多幸福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