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uyinkt (love that)》之銘言:
: 其實以他的例子可以為教改會不會成功做評斷的基準
: 規則就在那...硬是不跟著玩...那是能怪誰???
: 現在好像彷彿只要照著規則玩不過人就可以說規則爛
: 但請記得...那是因為得利的知道要低調
: 得不到的才會在那嚷嚷
: 再來是要如何評斷教改是否會成功呢?
: 很簡單...我們頂尖的學校到底是要很會讀書的人還是All-package
: 這個台南的學生是標準的會讀書阿宅
: 這樣的人值得用最好的資源灌溉?
: 就算是做研究的人也是要有積極的態度和其他相對應的能力
: 不會在那微笑社交會有研究的經費?
: 當然不是說為了生存可以不要尊嚴
: 但是多幾項武器才是真正的"菁英"
: 而如果我們菁英的定義如果只是"會讀書"
: 或是會讀書的就該上第一志願
: 那就還是跟以前一樣的"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 又有怎樣的資格去要求"減低孩子的學習壓力"
: 因為要評斷會不會讀書的最簡單方式就是"考試"
: 但到頭來我們社會要的還是考試的"成績"
: 有"成績"的人就該上"名校"
: 那永遠永遠教改都不會成功
: 而壓力也不會有減輕的一天
: 再把這樣的放大到國教的很多爭端
: 如果我們還是一樣的志願序不採分從傳統的這樣往下填
: 這樣是會真的去思考自己想讀哪或什麼嗎??
: 所以那些自以為受害的家長和學生
: 想一想
: 爭的到底是孩子的未來
: 還是爭的是傳統"排名"???
: 國教有缺點
: 就比如志願序的分數太重
: 不應有科別的輕重
: 所以還是希望志願序可以改成一個志願差一分或是一個志願序差兩分
: 這樣會讀書還多少有一點優勢
: 還有科別不應該是國數英社自這樣的比
: 這樣會讓人有偏廢
: 而應該比有多少個"+"
: 這樣才不會有科別的輕重
先打預防針,我脫離國中生有點久了
以下內容只是有感而發,或許也脫離現實
這邊我有個疑惑
為什麼我們的頂尖學校需要的是全才呢?
當然我也很清楚國外的名校也許多要求同時需要智育與其他活動表現的門檻
甚至還包括原生家庭的財力勢力
美其名是多元發展
不要讓孩子偏廢智育而已
但我不解的是就算偏廢那又如何呢?
既然稱作頂尖
那勢必有某些項目在業界是執牛耳的
特色招生專門找尋這些專長的學生難道不行嗎?
幹嘛要多數樣樣通樣樣鬆,只能期待少數樣樣通單項精的神人出現呢?
原文說看+的數量來決定
如果一間學校他的發展就是語文類型較強勢
結果進來一堆數理+超多的人學生
那這個意義何在?
該生會讓這間學校數理類型變得強勢?
還是在環境的薰陶之下語文變的強勢
且能夠保有自己數理的強項,與其他數理專業的學校學生競爭?
又換個方向來說
一間傳統頂尖(智育)學校為何需要在運動比賽中拿到冠軍?
甚至不惜開體保生名額來完成這些榮譽
這些體保生在該校之中能達課業的平均水準嗎?
這些體保生最後是走上跟其他多數學生一樣的研究型大學嗎?
如果都不是
那為何不讓體保生能夠進入以體育為專業
甚至是以某項運動為特色號召的高中呢?
這些傳統以智育成為前三志願的學校開出體保生名額到底是在想甚麼?
我一直有個疑惑不解
偏廢為何就一定是不好的,全才一定就是好的?
社會上甚至是世界上的專家達人多數都是幾項,甚至只有一項專精的人
我們怎麼能夠期待一個人甚麼都會
或者是說期待一個甚麼都會的人才有資格獲得最大資源的發展?
史蒂芬·威廉·霍金有著平均值以上接近高標的體育水準
或一個亞斯伯格症的數學天才有著強大微笑社交能力
這世界就是這麼不完美
才需要大家貢獻不同的專長專業讓他顯得完滿
我一直以為所謂的多元發展
應該是讓孩子可以讓自己的專長專業得到最大的資源
而不是把所有資源投注在智育之上(甚至還是有點不夠營養的智育,只會考試的智育)
再者爭排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即便真的達到多元發展
也只是往更高端更專精的方向去競爭去排名
出了社會也是跟人競爭
國際化社會更是與全球的人們一起比賽
人往高處爬,想進好的學校沒有錯誤
錯誤的是造成學生進傳統名校忽略自己適性發展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