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雙雄台積電(2330)、聯電(2303)曾是劍拔弩張的競爭對手,互相較勁,經過20多
年鏖戰,堅持將生產基地留在台灣的台積電,顯然完全勝出,在全球晶圓代工業的地位,
無人可取代,營收、獲利與股價均大幅超越聯電。
二個太陽 王不見王
過去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兩人仍猶如台灣半導體業的「二個太
陽」,過往王不見王的瑜亮情結,還是產業界最常議論的話題。
張忠謀1931年出生於中國浙江寧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學士、碩士,史丹福大
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在美國德州儀器(TI)任職逾25年,一路升到資深副總裁;1985年
張忠謀應邀回台擔任工研院院長,行政院開發基金出資成立台積電、聯電,都由張忠謀擔
任董事長。
不同於張忠謀的國際學經歷,1947年出生於台中清水的曹興誠,沒有喝過洋墨水,台大電
機系學士、交大管科所碩士畢業後,即進入工研院,參與RCA計畫並前往美國學習半導體
技術移轉,1981年起,轉任工研院衍生公司聯電副總經理。曹興誠擔任聯電總經理時代,
董事長就是張忠謀。
聯電以IC設計結合生產製造起家,也就是專業所稱整合元件製造廠(IDM),曹興誠意識
到這種經營模式很辛苦,在張忠謀尚未創立台積電之前,就已研擬聯電轉型晶圓代工計畫
,1984年,還一度飛到美國,向尚未回國擔任台灣科技顧問的張忠謀請教,張未表贊同;
不料,時隔3年,張忠謀就創立純晶圓代工的台積電,外界稱張是「晶圓代工之父」,曹
興誠對此非常不以為然,認為自己的提案被拿去執行了,因此種下二人後來相爭的心結。
代工之父 曹很在意
聯電直到1995年才從IDM轉型為晶圓代工廠,將內部IC設計分割出聯發科(2454)、聯詠
(3034)等IC設計公司,專注代工生產製造,雖然整整晚了台積電8年,但不服輸的曹興
誠以靈活經營與多角化投資手法,找國外公司合資設立5家8吋晶圓代工公司再合併,前往
日本購廠、新加坡設廠;之後台積電也跟進前往美國設廠、購併世大。
張、曹在員工分紅配股是否費用化,也曾公開對立,首創員工分紅配股的曹興誠,捍衛維
持此一制度,他認為這項員工可享公司利得的留才創舉應維持,曾公開抨擊張忠謀表態員
工分紅配股費用化是不對的說法。
2人在登陸設廠的做法上,更是大相逕庭。面對張汝京在上海創立中芯國際,複製台灣晶
圓代工模式,曹興誠在政策未開放晶圓廠登陸之際,也搶先援助設立蘇州和艦,引發檢調
大動作搜索聯電,個性直率的曹興誠屢次登報回擊;張忠謀心急歸心急,但直到法令允許
,才赴上海松江投資設廠。
0.13微米製程是拉大晶圓雙雄差距的分水嶺, 2000年間,聯電繼在0.18微米製程領先台
積電之後,選擇與IBM、英飛凌共同開發0.13微米製程,結果研發並不順利,決定自行研
發技術的台積電從此甩開聯電,這十多年來,0.13微米、90奈米、65奈米、40奈米再到28
奈米技術,連續幾個世代技術,聯電逐漸落後台積電,營收與股價也與台積電差距日益拉
大。
近幾年, 張忠謀感受到行動裝置更需要先進製程微縮晶片,帶領台積電擴大資本支出,
逐年達百億美元,投入研發與擴產,保持技術上領先,營運績效逐年成長,去年合併營收
達5970億元,年增17.8%,稅後盈餘1881億元,年增13.13%,營收及獲利雙雙創下歷史新
高,每股盈餘7.26元。除是台股獲利王之外,市值已逾3兆元,居台股市值之冠。
聯電去年營收為1238億元,稅後盈餘126億元,每股盈餘1.01元,目前股價已落後台積電
百元以上。因和艦案爭議, 2006年3月間,曹興誠辭去董事長一職,退居幕後,改任榮譽
董事長,即使不在產業檯面上,曹興誠與張忠謀帶領雙雄曾互相競爭,拉抬台灣半導體垂
直分工達兆元產業,在產業史上都留下重要地位。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78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