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
出路狹隘 台灣科技領域博士生7年減25%
新聞來源:
udn
新聞內容:
由於少子化,加上產業界吸納博士比例很低,行政院發現,連續七年博士生招生皆下滑,
預估至2020學年度,博士生僅剩2.3萬人,科技領域博士生僅1.4萬人,成為「科技立國」
的一大警訊。
受到滯留鋒面及西南氣流影響,北部地區日前持續大雨不斷,又適逢畢業典禮,有學生穿
著...
受到滯留鋒面及西南氣流影響,北部地區日前持續大雨不斷,又適逢畢業典禮,有學生穿
著學士服打傘過馬路。記者程宜華/攝影
中國時報報導,教育部今將提出緊急補救策略,提出產學合作培育菁英計畫,以碩博士五
年一貫及博士四年研發模式,針對博士生採多元培育機制,博士論文題目向產業尋找,畢
業後前往產業界服務或成立RSC公司。
政院官員表示,少子化的結果,大學快撐不下去,而博士生的出路狹隘,加以學界過度重
視以學術發表作畢業條件,導致研用與學用落差太大,因此博士生就讀意願低落,降幅十
分迅速。以2016年為例,博士級研究生僅20%在產業、66%在高教體系,16%在工研院等法
人體系。
據報導,根據教育部統計,以2010學年度為例,有3.4萬名博士生,科技領域的研究生2.3
萬餘人(約佔68%),但博士生及科技領域博士生逐年下滑,到2016學年度,博士生剩2.8
萬餘人,科技領域博士生僅1.7萬多人,七年少了25%,不利科技發展方向。
政院人士指出,現行高教體系容不下那麼多博士生,政府法人體系也容納有限,唯有從產
業結構調整,才能為博士生找出路。
半導體產業不斷哀嚎飽受中國大陸挖角威脅,人才流失嚴重,尤其半導體博士生降幅很快
,令半導體產業十分憂心。
教育部在行政院舉辦的專家會議,將拋出博士多元培育機制策略,引導博士培育與產業接
軌,促使企業及早參與人才培育過程。
教育部將提出產學合作培育研發菁英計畫,碩博士五年一貫及博士四年研發模式,也就是
碩士期間僅一年,確定逕修就讀博士班,前兩年在校修課,後兩年赴企業從事研發工作,
而博士生的學位論文題目須向產業尋找,畢業條件以專利或研發成果為主,完成畢業條件
才授予博士學位,以利企業獲取高階研發人才,博士生亦可投入就業。
為博士生找出路 4年培育百家RSC
協助產業掌握前瞻技術,行政院將推動下世代科研創新生態方案,擬採行租稅獎勵等六大
措施,引導業者與小型研發服務公司(RSC)合作,企業投資RSC逾50%也可獲加碼補助等
。政院預計四年內培育100家以上RSC公司,若每家10位博士生進駐,估可為千位以上博士
生創造新舞台。
行政院計畫7月底、8月初提出「下世代科研人才創新生態環境建構方案」。這次會議邀請
聯發科、研華科技、華碩雲端、日月光半導體、科達製藥、友嘉集團、協易機械、凌陽科
技、華擎科技等民間企業、研發法人、15位大專院校校長共同參與。
政院高層表示,要建設台灣成為「數位國家、智慧島嶼」,未來創新研發生態鏈,須有更
多RSC參與,行政院決定推出「下世代科研人才創新生態環境建構」方案,透過扶植小型
RSC等方式,在台灣大量投入前瞻技術研發。
所謂RSC公司就是擁有前瞻技術,以科技為導向提供解決方案或提供技術的服務公司(
Research Service Company)。
政委吳政忠表示,傳產要注入智慧科技元素升級,但傳統產業找不到人才,博士生找不到
出路,因此有必要建立創新生態系,第一年先提撥科專及產學合作等預算資源約10%,扶
植小型風險性高的RSC新創公司,幫忙博士生與產業界合作,以產業創新為博士畢業生尋
找就業出海口。
行政院科技會報今明兩天將召開座談會,提出方案規畫,聽取各界意見。方案擬採六大措
施,包括第一孕育RSC創新團隊,透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孕育成立RSC,或由國家級投資公
司等政府基金重點投資RSC等。
知情官員表示,教育部規畫依RSC產業領域,成立循環科技、能源科技、生物醫學、文化
科技、智慧智能等五個創研中心。經濟部則規劃開放RSC參與前瞻基礎建設,從實戰中練
兵,初步規畫項目有水資源智慧管理系統及節水技術、沙崙綠能驗證平台、數位建設示範
計畫等。
第二,扶植RSC新創事業。包括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科研採購RSC專案服務,經濟部規畫
優先擇定領域有人工智慧(AI)、自動駕駛感知系統、工業物聯網、新世代通訊等。大型
產業創新法人科專、學界補助計畫等,也開放RSC參與5G、AI、綠能、智慧機械等前瞻技
術研發。
未來科技預算中的科研補助審議機制,也將導入鼓勵投資RSC,企業投資RSC超過50%,還
可加碼補助。官員表示,目前企業研發多著重產品開發,希望未來能多投入前瞻技術研發
。
第三,輔導RSC永續經營。包括透過租稅獎勵促進業界投入前瞻創新研發,引導業者與RSC
合作,例如企業委託RSC投入前瞻研發的費用,全數可列投資抵減等。何謂RSC,未來會有
一套認證機制。
第四,重建多元學術價值,多加強表彰對產業經濟等多元貢獻等。
第五,培養多元前瞻人才,推動博士後產業培訓與就業、創業扶植計畫等。
第六,強化產學研夥伴關係。
新聞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250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