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順遂的凶兆
1674年,在英國被迫同意停戰之後,聯省共和國下令要德˙魯艾特再次前往加勒比海作戰
,只不過這次的對手不再是英國而是法國。
或許荷蘭人在陸地上難以抵擋法國的龐大人力和優勢資源,但是只要戰場轉移到海外,位
居歐洲遠洋造船業龍頭的共和國就不需要低頭─他們已經證明過自己能在美洲和遠東打敗
西班牙和英國,法國?不就是個海軍後進國而已嗎?
在這一年,荷蘭人在北美重創法國殖民地阿卡迪亞(現在的北美東北部),並把攻占的地區
命名為新荷蘭。儘管雙方對這些地區的控制權都不充足,呈現來回拉扯的情況,他們仍分
別宣稱對此地有所有權。
德˙魯艾特並沒有參加北美的戰爭,而是準備向加勒比海的法屬小島發動攻擊,並把目標
訂為法蘭西堡(馬丁尼克首府),這個據點是法軍在這片海域上最重要且最堅固的要塞,若
能突襲得手,必能重創法國的士氣。
天公不做美,荷蘭海軍在準備發起進攻的那一天竟然缺乏風力,結果動彈不得,而讓已經
有所警覺的法軍加強防禦。第二天,德˙魯艾特硬著頭皮發起強攻,希望還是能夠勝利。
經過一陣激戰,包含18艘戰艦、9艘俘獲船隻(當時習慣當成武裝運輸船)、15艘運輸船和
3,400名士兵的荷蘭艦隊被擊退,143人陣亡、318人受傷,成為一次慘敗。法國守軍只有
15人戰死。
經過這次挫敗,再加上手下多有染病者,德˙魯艾特只得回國整備休養,使這次遠征以失
敗告終。
出師未捷身先死
自從1672年,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墨西拿城就起義反抗西班牙的統治,法國在與西班牙開戰
之後也向該處派遣部隊支援起義軍,對西班牙造成嚴重困擾。
作為反法同盟,聯省共和國政府在1676年派遣德˙魯艾特前往地中海,和西班牙海軍並肩
作戰,要盡可能封鎖墨西拿周邊的海域,阻止法國繼續插手義大利南部。
雖說外交的合縱連橫變幻莫測,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畢竟是曾經惡鬥八十年的仇敵,竟在停
戰僅一個世代後就成為盟友,更讓荷蘭人的驕傲七省號成為這支聯合艦隊的旗艦,實在令
人感嘆法國外交上的失敗。
然而在出發前,德˙魯艾特向威廉三世進言,認為共和國海軍在先前的四次大海戰之後狀
況不佳,不宜輕動,但是威廉三世重視外交和政治更甚於軍事,仍要求對方去支援西班牙
海軍。
一支規模不大的西荷聯合艦隊於是在七省號的領頭下把守義大利南部的海岸,但是法國海
軍很快就前來尋求決戰,後者在法國政府挹注大量資源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
1676年年初,法國海軍在順風的時候攻擊德˙魯艾特的艦隊,雙方都是中等規模的艦隊(
三十幾艘船),法軍的噸位和兵力更勝一籌,而且在先前的戰爭中已經盡可能研究了荷蘭
海軍的先進戰術。
在這場斯特龍伯利島海戰中,德˙魯艾特自知難以取勝,指揮艦隊倚靠海岸抵抗,正是荷
蘭水手最喜歡的淺水水域戰術。經過一整天的駁火,法軍終於撤退,但是聯合艦隊的損失
略微較重,戰術上則被視為無決定性。
事隔三月,法軍重臨,這次海戰被稱為奧古斯塔海戰。斯特龍伯利島和奧古斯塔都是義大
利的地名。
雖然奧古斯塔海戰並不大(法軍規模勉強算是中上、聯合艦隊規模偏小),卻令荷蘭人心碎
─共和國的海上軍神德˙魯艾特在此役中指揮七省號強行突破優勢敵軍,結果在槍林彈雨
中被炮彈擊中左腿,受了致命傷,法軍撤退後就不治身亡,成為共和國海軍犧牲將帥名單
上的一員。
歸來的七省號
七省號在1677年載著德˙魯艾特的遺體返回母國,經過法國的海岸時,對他感到敬重的路
易十四手諭沿岸炮台施放禮炮以表遺憾,當七省號回到荷蘭之後,他更得到了國葬的尊榮
。
匈牙利地區在知道德˙魯艾特去世之後為他豎立雕像紀念,因為他曾經用自己的錢贖回匈
牙利的新教徒奴隸釋放,事實上他一生中贖回的奴隸數量不少,在全歐洲的新教徒中是非
常知名的。
如果戰功彪炳是成為名將的首要條件,那麼人格就是令人懷念的加分要求─德˙魯艾特最
知名的外號「祖父」就是說明他對手下的隨和、對新教的虔誠與面對敵人的堅毅,他平凡
的家世背景和不願追求富貴的性格更讓他取得大眾的關愛。
(與他相比,科涅利斯˙川普就相當虛榮和暴躁)
荷蘭人在德˙魯艾特的出生地弗利辛恩為他豎立一座遙望大海的雕像,同時,荷蘭的所有
城鎮幾乎都有以他為名的街道。
到目前為止(2014),荷蘭海軍有六艘船被命名為德˙魯艾特號,並且有七艘沿用七省號的
名稱(加上原本那艘是八艘)。
位於弗利辛恩的雕像:http://ppt.cc/Q5kF
死後三百年的紀念獎章:http://ppt.cc/167j
2004年,荷蘭舉辦「最偉大的荷蘭人」投票,德˙魯艾特名列第七,排名在他前面的只有
Pim Fortuyn(政治家,2002年遇刺身亡)、沉默者威廉(荷蘭國父)、Willem Drees(20世紀
荷蘭政治家)、雷文霍克(微生物學之父)、伊拉斯謨(神學家)、約翰˙克魯伊夫(足球選手
和教練,在世)六人。
輝煌流散
德˙魯艾特死後,法荷戰爭又持續到1678年,雖然法國的軍事力量歐陸第一、更有北歐霸
主瑞典相助,反法聯盟仍以堅韌的意志頑強抵抗,終於打到雙方筋疲力竭而同意停火。
法國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一些土地,勉強算是勝利者,但是荷蘭在戰爭後期奪回失土並重建
昔日的精銳大軍,威廉三世更得以在1675年娶了英國的公主瑪莉二世,開始醞釀光榮革命
,以後見之明來看,路易十四是在這場戰爭中造就了一生的宿敵的崛起。
在1688年,威廉三世發動光榮革命,成為英荷同盟的共主,得以和路易十四爭奪西歐霸權
,同一時間的法國卻因為政策失敗而導致天下圍攻,國際上的衝突最後引爆了大同盟戰爭
(九年戰爭)。
當威廉三世和路易十四在世界各地纏鬥的同時,他決定在荷蘭發展陸軍、在英國發展海軍
,這在當時對他來說相當合理,卻種下英國海上霸權與荷蘭海軍衰微的種子。
1690年,路易十四手下擴編到歐洲最龐大的法國海軍正面挑戰英荷聯合艦隊,是為灘頭岬
海戰(比奇角海戰),結果享有兵力優勢的法國海軍大勝,英倫震動,法國海軍於是奪取了
制海權,但是未能摧毀英國海軍的主力。
兩年後,英國和荷蘭的海軍發動籌畫已久的反攻,要給海軍後進國法蘭西一點顏色瞧瞧,
而在聯合艦隊之中,就有風華不再的七省號。
這就是七省號最後的奮鬥,也是荷蘭海軍黃金年代的黃昏。
在1692年的巴爾夫勒與拉和岬海戰中,英荷聯合海軍成功扭轉不利的局勢,才剛稱霸全歐
的法國海軍遭到沉重打擊,再也沒有成為歐洲第一海軍,英國海軍從此稱霸。
(我太懶惰了,不想寫這場海戰了…只稍微簡介一下
這場海戰其實是一連串的武裝衝突的統稱,近代戰史學家傾向於把這些交戰當作一整個戰
略行動,其中又能分成三個部分
巴爾夫勒:戰術性平局(法國宣稱勝利),英荷戰略性勝利
瑟堡:英荷勝利
拉和岬:英荷勝利
總結:英荷聯合海軍取得勝利)
對抗路易十四的長年戰爭結束後,荷蘭海軍走向衰落,但仍名列海上強權,直到第四次英
荷戰爭中被英國痛扁,最後在拿破崙戰爭中徹底淪為次等海權。
草草結尾真是抱歉,但是我的主軸本來就是前三次英荷戰爭
話說近代要以小國籌建並維持強大的海軍似乎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