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1621-1696)
進攻[11-13] 防守[8-10]
操作[11-13] 牽制[9-10]
暴兵[9-10] 運營[11-12]
意識[12-14] 心態[11-12]
進攻[11-13]
施琅在鄭成功陣營裡的時間相當短,因父兄被殺而投誠清朝之後,明鄭中後期最
張狂的那幾十年施琅完全沒跟到,就這樣度過了人生事業理當精華的四五十歲。待得
六十初頭解凍再出山,也就只打了一場澎湖海戰,換言之根本沒刷到多少戰績。然而
澎湖海戰初戰不利,最終力剋完敵的生涯最大、也是生涯唯一的亮點,完全可以說明
他的正面實力,堅挺不在劉國軒之下。
防守[8-10]
因為沒有可參考的生涯戰績,在防禦戰方面只給了個相當可疑的一般評價。
操作[11-13]
澎湖海戰打出三疊浪五梅花陣,五十六艘船三波次推進然後六、七船圍殺一敵一
船,局部優勢集火點掉對手,正是施琅的拿手絕活[1]。編了八隊一次操作,很吃手速
的。
牽制[9-10]
在早期的戰略規劃中,施琅曾設想過麾師直抵臺灣,分兵南征打狗、北討蚊港,
使敵兵分力薄,首尾不能相顧[2]。不過既然澎湖海戰敵人聚集主力,被他一戰殲之,
就不需要打的那麼複雜了。
暴兵[9-10]
施琅走精兵路線,從開始打算的是用他兩萬多人馬平臺,就不怎麼考慮暴兵。
運營[11-12]
雖然施琅在明鄭旗號下的日子短,但他精於陣伍旗幟,對鄭成功練兵啟發甚多,
可說身在曹營心血在漢。至於兵馬錢糧,施琅認為原本海防坐守之兵足堪用,「不須
分外加增,無煩夫役輓輸」[2],關鍵只在有無簡練,一貫貫徹精兵主義。
意識[12-14]
在海權意識不彰的年代施琅能夠力主保臺而非棄置,堅持留下東南五省海上屏藩
,這樣透視未來四百年的戰略眼光就算不是空前絕後,四百年前也是當世稀有。這點
給他的評價還是很高的。
心態[11-12]
為了等候適合的風信施琅有好幾次中斷的遠征嘗試,若非風順潮平不輕易發航;
一面他卻又在颱風季節冒險出征,結果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可見他並不依一般常識
行事,做出判斷時雖是小心翼翼,行動時則有完全的自信,能力與信心相稱,處於絕
妙的平衡。
[1] 江日昇《台灣外記》把五梅花法歸功為吳英獻策,但吳英自己記載澎湖海戰事蹟
的《行間紀遇》記了許多次獻策之事,偏偏就沒提到陣型。明鄭關於五梅花操法
的記載不少,海陸通用,而陣法操練又多是施琅建置的,故此處把專利登記在施
琅名下。
[2] 施琅《靖海紀事》〈盡陳所見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