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前半的內戰期間,一般而言中國軍士兵是不太打白刃戰的。據分別
在二戰跟韓戰期間與中國軍交手的日軍與美軍記載,中國軍士兵動攻勢時,
比較常接近到可以投擲手榴彈距離之後猛丟手榴彈,若無法攻下則一段時間
後就會撤退。
唯北伐期間廣州國民政府的國民革命軍受三民主義政治教育,熱血敢衝鋒,
是以在北伐時期能連戰連勝,但代價就是基層傷亡甚重。
在郭沛一的《戰場之塵:還原20年代中國軍隊與士兵的形貌》這本書中,就
有引用簡又文《西北從軍記》跟歐振華《北伐行軍日記》中一些片段,描述
國民革命軍在北伐時期如何戰鬥。
「每遇大敵當前,無論敵人炮火如何猛烈,充塞下級幹部之黃埔健兒,及指
導政治工作之黨代表,以至中上級軍官,振臂一呼,口號齊喊(補註:廣東
兵將更以「丟哪媽」三字經為最有效的作戰口號),即率隊奮勇上前衝鋒,前
仆後繼,有進無退,以故無堅不克。」──簡又文《西北從軍記》
「南軍是次戰術,一與敵人接觸,放彈不到三、四粒,即行衝鋒,血肉相博。
這是北方軍人不常用的戰術,以不肯輕於冒險犧牲也。
南軍作戰之妙術,惟靠衝鋒;作戰之工具惟憑主義。尤可笑者,奉軍雖有重
砲掩護前線之步兵,然而後來簡直不敢放一砲。何則?因砲聲一響,南軍大
喊幾聲三字經,即有數百人向著砲煙起處,拼命越過砲火線,蜂擁前進,奪
其大砲。奉軍上了幾回大當,於是連砲也不敢再放了。」──簡又文《西北
從軍記》
「於戰鬥,利用革命軍不怕死精神奮勇直撲,使敵氣沮膽寒,用以致勝,例
去歲豫中作戰,我革命軍大都不放槍,專行衝鋒,前撲後繼,以致奉軍長官,
無論指揮如何良好,而兵心不固,士卒膽寒,後來不敢放砲,蓋恐我軍聞而
相撲也。」──歐振華《北伐行軍日記》
「查奉魯軍火器最為猛烈,且其大砲迫擊砲均係集團使用,我軍攻擊若按戰
術原則,先以火力壓制敵人然後前進必非易......利用革命軍不怕死
三字,沉著勇猛,不慌張,不放槍,一鼓作氣往前直撲,此種戰鬥損傷固大,
然較久停一地,用砲火對擊,其傷亡尚少也。」──歐振華《北伐行軍日記》
但這種不怕死要拼人比子彈多的衝鋒攻擊當然是有代價的,《戰場之塵》書中
也引用了簡又文《西北從軍記》、劉安祺《劉安祺先生訪問紀錄》,跟蘇聯顧
問亞.伏.布拉戈達托夫《論中國革命的演變(1925-1927)》等人的記載,
描述國民革命軍衝鋒攻擊傷亡之慘重現象。特別是雖然前述奉軍害怕革命軍
衝鋒不敢放砲,其實面對在東北建有兵工廠,槍砲彈藥充足火力強大的奉軍
時,國民革命軍傷亡是很大的。
「對面都是機關槍,學生連步槍都很少,(渡河)登陸以後,完全是用血肉築
起鐵的長城,不曉得打死了多少!登陸以後還是用人海戰術,我那一班打死
一個,傷三個,我的雨衣也中了兩發子彈,僥倖沒死。」──劉安祺《劉安
祺先生訪問紀錄》
「小商河之戰,犧牲尤大,我革命軍人,喑嗚叱吒,一往無前,整排整排的
戰士,血肉橫飛,倒在河裡,後隊幾至踏屍而過。」──簡又文《西北從軍
記》
「南軍方面擊敗奉軍,得來也不容易。僅在五月十四日當天,第二十五步兵
師就損失了官兵將近五百人,第十二步兵師也損失了官兵將近三百人,其中
百分之六十,均係被敵軍迫擊砲砲火所擊中。」──亞.伏.布拉戈達托夫
《論中國革命的演變(1925-1927)》
「南方軍遭到重大損失的原因,乃在於他們缺乏在平原作戰的習慣:在步槍
及機槍的火力範圍內,隊形過於密集,以各排躍進及正面攻擊代替機動。低
級指揮幹部訓練較差。由於這些缺點,所以第二十五師的先遣團才損失了80%
的指揮幹部。」──亞.伏.布拉戈達托夫的亞.伏.布拉戈達托夫《論中
國革命的演變(1925-1927)》
當然,國民革命軍會用這種無腦熱血衝鋒戰法也是有理由的,主因是彈藥不
足,而彈藥不足又導致射擊訓練很少,基層幹部教育不充分又缺乏通訊設備,
甚至不同地區出身的官兵之間語言根本不通。基於這些因素,所以像廣東軍
那樣一句「丟哪媽」大家一起上,是最單純可行的戰法。
「丟哪媽」是廣東話中「幹X娘」的意思,據稱廣東出身的明末名將袁崇煥
的口頭禪就是「丟哪媽!頂硬上!」,翻成英語是
「Fuck his mom! Hit the hard!」
http://ppt.cc/dLNU
掉哪媽!頂硬上! - 香港網絡大典
換言之,這是有傳統有歷史的衝鋒口號。日軍有萬歲衝鋒,俄軍有烏拉衝鋒,
國民革命軍則有丟哪媽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