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華(1634-1680)
進攻[5-6] 防守[5-8]
操作[8-10] 牽制[3-5]
暴兵[3-5] 運營[12-15]
意識[10-11] 心態[10-12]
進攻[5-6]
雖然掌過兵,手下有侍衛親軍,但陳永華從未親自指揮上戰場過。在英國駐臺的
商館記錄裡還可以見到他特別交代替他買幾副眼鏡[1],可見是專業的眼鏡放置架。不
過聽說有個叫陳近南[15-16]的隱藏人物[2]。
防守[5-8]
不是被交代護送家口眷屬,就是奉命留守金廈東寧,陳永華總是別人出征時負責
看家,是顧家型的男人,居家旅行必備。
操作[8-10]
武力不行(?),陳永華靠的是智商擊倒。當初投謁鄭成功,曾經設鴻門宴搶奪鄭
芝龍名下財產的洋船三艘作創業基金[3],後來又如法炮製,替鄭經設計擒獲原本負責
管錢的鄭泰,財產大筆充公[4]。打怪掉寶流,Creeping~
牽制[3-5]
宅男老是在家好像牽不到甚麼東西,但是夫婦合葬這件事說明他至少有牽到妹。
暴兵[3-5]
沒聽說過有人Creeping還要暴兵的。
運營[12-15]
宅男家裡農,永華種田有口皆碑。明鄭時期墾田數從荷蘭時期最多一萬兩千甲[5]
擴張到一萬八千甲[6],每年外銷糖擔數也從治臺初期(1672)[6]的一萬擔增加到二萬
擔[7](荷蘭時期最多曾年銷一萬七千擔[5])。由於治國不比經商,除去通販裕國的需
要之外,還有軍需民生要顧,陳永華引進了臺灣第一代的燒瓦技術,以及第一代的鹽
田技術(此前只有煎鹽,量少質次),還不忘引進文教。陳永華所訂的學校與科舉辦法
更重視培育人才,而不像明代一般只重選拔,切合明鄭的困局來對症下藥。
意識[10-11]
知道長期在金廈兩島不是辦法,陳永華是少數幾個建策直取南京的謀劃者之一。
無奈清鄭雙方原本就力量懸殊,再加上鄭成功犯二大敗,轄地日蹙,退守臺灣後陳永
華只好收起聰明專心玩模擬城市,管管治安蓋蓋廟。即使如此清朝對他還畏憚的很。
正在鄭經退出沿海,清廷眾人徨惑,未定是否進取臺灣時,獨有大學士李光地具疏入
賀,「臺灣未可卒圖者,實由永華經理有方.今天心厭亂,使之殞命;從此亡可立待
」[8]。
心態[10-12]
雖然有陰過別人的前科,但陳永華實在是做事實在的人,和他交涉商務的英國人
都覺得這傢伙龜毛又難搞,鄭經都說不必繳關稅了,陳永華卻堅持說當初合同白紙黑
字這樣簽的怎能不繳;向其他人疏通走旁門左道到陳永華這一關就是打回票[1],在在
都可見得他不避瑣細卻也不乘機鑽漏洞,辦事仔細持身正,坦坦蕩蕩君子風。
[1] 黃典權〈陳永華史事研究〉。
[2] 陳近南只存在於洪門的傳說中,不見於任何史料;而傳說中比較普遍的說法是陳
近南曾任(清朝的)兵部尚書,且在雍正十二年(1734)創立天地會。這些和陳永華
的史實兜不起來。
[3] 鄭達《野史無文》〈陳永華傳〉。但是這件事只見於此,不見其他諸書記載,可
信度低。
[4] 但江日昇《臺灣外記》謂獻策者為周全斌。
[5] 《臺灣經濟史初集》中村孝志〈荷領時代之臺灣農業及其獎勵〉。
[6] 《臺灣經濟史初集》曹永和〈鄭氏時代之臺灣墾殖〉。由於當時台灣地廣人稀,
除去高獲但也高投入的水田,一般旱地開墾三年後地利已盡,而且一般為獎勵開
墾,在初墾的幾年內賦役減免,農民更傾向於擇地另闢田土,行某種形式的游耕
。也就是說實際墾闢的土地應不止於此。
[7]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赤崁筆談〈賦餉〉。這個數字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平臺
後清朝官方額定的。但據平臺後第一任諸羅縣知縣季麒光〈又豫計糖額詳文〉所
言,康熙二十四年(1685)辦糖僅一萬一千石,大概是戰時苛歛戰後荒廢的緣故。
[8] 臺灣文獻叢刊二三三《泉州府志選錄》〈陳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