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790528: 二來 依當時觀點來看 一門8錢重的炮能提供的火力 10/20 15:22
: → r790528: 能夠跟百斤 千斤的炮比嗎 似乎不行 (用現代觀點看也不行) 10/20 15:23
: → r790528: 三來 為啥明代辦不到 明代就有分炮的種類用法了阿!! 10/20 15:24
: → r790528: 然後 一門較重的炮提供的火力 能抵幾根小炮? 求釋疑 10/20 15:25
: → r790528: 此處較重的炮指的是像寧遠城上那種 10/20 15:25
: → r790528: 私認為結營築城結寨才是防守之所恃 而不只靠幾門炮就可以 10/20 15:27
: → r790528: 守得住 更何況火力更加薄弱之輕炮 小炮再多也抵不上巨根 10/20 15:29
守不守得住和火力是有關,不過和城池設計也有關係,像寧遠城其實在城池設計
上有缺陷,差點是守不住的。以火力守城的重點端在於消除死角,也就是引進西式稜
堡的設計,尤其在雙方都已經有火炮的時候更是如此。所以到皇太極的時代開始圍攻
的對象就不僅是城池本身,通常要一一敲掉掩護的銃臺,而這些銃臺有的是蓋在城牆
邊角,有的則是為了增加縱深再往外圍蓋出的獨立銃臺,銃臺與銃臺之間沒有城牆連
接,只以火力互相掩護。
先看寧遠的例子。《明實錄》天啟六年四月辛卯:
「二十三日,賊薄(寧遠)城矣。先下營西北,遠可五里。大砲在城上,本道(袁崇
煥)家人羅立素習其法,先裝放之,殺賊数十人。賊遂移營而西。二十四日,馬步、車
牌、勾梯、砲箭一擁而至,箭上城如兩(雨),懸牌間如蝟。城上銃砲迭發,每用西洋
砲,則牌車如拉朽。當其至城,則門角兩臺攢對橫擊。然止小砲也,不能遠及,故門
角兩臺之間賊遂鑿城,高二丈餘者三四處。於是火毬、火把爭亂發下,更以鐵索垂火
燒之,牌始焚,穴城之人始斃,賊稍郤。…」
這可以看出幾個重點:第一,對於後金攻城的牌車而言,紅夷砲等級的火炮是剋
星,其他火炮的效果不在同一個檔次。第二,在敵方逼近城牆的情況下需要從銃臺橫
擊,但是因為橫擊的火炮太小,打不到,就給了後金可乘之機逼近城牆挖城腳。這給
明軍的教訓就是要消除死角,而這不僅需要能遠及的火炮,也需要重新設計可以掩護
城牆以及互相掩護的銃臺。就是在這個時候習得西洋銃臺制度的孫元化登場了。
我們從孫元化《西法神機》〈銃臺圖說〉裡摘錄幾個要點來看:
「…夫守必以銃爲利,銃必以大爲神,而又可用於臺且無害於臺。…
凡敵至城下,則銃不及矣。有棚梯,則拋石滚木無用矣。是以出爲馬面臺,使我
兵從馬面臺橫擊也。
然敵又以棚梯薄臺,安從橫擊?故法宜出爲銃角,銃角者,猶推敵於角外,以就
我擊,故銃無不到,而敵無得近也。…」
第二段講的是以銃臺掩護城牆,第三段是銃臺之間互相掩護的建築原理。到此西
式稜堡的原理已基本講完了。
後續的發展可以參考鄭誠〈守圉增壯——明末西洋築城術之引進〉一文:
http://ppt.cc/BuTq
這篇收錄了許多中文文獻中的圖繪。稜堡在西方其實算是軍事史常識,關於其原
理google外文資料也可以找到很多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