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要準備日檢了越來越沒時間發了,最近只能逮到時間就用
雖然最初是作為詢問書籍之後的讀書心得來寫本來也只打算分個上中下就結束的,沒想到
越寫越多了
平壤戰後
有關於中朝日三方的戰後傷亡數字書中紀載如下:
小西部所屬平壤戰前含外圍一千人合計一萬六千人
撤回漢城後一直到三月為止小西在漢城統計總人數為六千六百二十九員,之後在停戰前再
沒變動過可以認知為這中間的減員就是實際折損在平壤的,高達九千三百餘人,而小西在
退到龍泉山之後就沒再參與任何戰鬥因此可以給予傷員很好的治療因此三月份的人員報告
可以直接認定這九千人全數戰死在平壤(在扣除失蹤等等的零頭之後)
而大明方面宋應昌上書報告中提及僅七百九十六人,受傷一千四百九十二,合計兩千兩百
八十八人,相當的輕微,而主要傷亡的來源來自牡丹峰的戰線和破城後的都市巷戰,明軍
之所以傷亡如此輕微理由有幾個:
1.明軍攻城主要依靠火炮而不是傳統的攻城手段
2.雖然都市巷戰明軍傷亡很慘重但那其實是局部,在狹窄的街道接敵面積不大故不會有十
分慘重的傷亡出現,而且沒多久明軍就開始火攻了,街道戰實際持續的時間很短
3.在攻城期間明軍的陣型一直保持完整,即使局部也沒有亂掉過,不會形成容易造成重大
傷亡的態勢(古代最容易造成大量傷亡的時候是潰退或遭包圍、分割的時候)
而李如松在戰後要求朝鮮方準備三千名有經驗的士兵換上明軍裝備隨軍前進可以看出明軍
實質上的傷亡大約落在這個數字,柳成龍戰後也仍舊是以四萬人為前提繼續準備糧草(對
朝鮮方而言因為是準備糧草方當然希望少一個是一個)可以看出明軍沒受到什麼重大傷害
不過雖然在戰後統計殲滅日軍約九千三百餘人但這數字卻異常嚴苛,幾乎是全數死亡沒幾
個傷員,而另一點離奇的是大明最終上報戰功的首級數遠遠低於九千這數字,僅一千六百
四十七個,這還是把大同江追殺的三百六十顆首級也算進去之後的數字
關於這幾個疑點的解釋,首先日方傷亡部分,因為平壤戰時是冬季,那時候撤退時又遭到
追殺,幾乎走不動的都只能丟下來,而那些走失的最後不是凍死就是溺斃,再來日軍也有
很大的傷亡可能來自攻城時的火砲和明方後來燒城的損失,這些屍體的首級大多無法用於
戰功紀載也難以統計(火攻下去平民也會一起燒了很難判斷到底燒死多少日軍)
南北兵
而在戰後李如松名聲大噪,李氏王朝現在不再對這名提督的能力多加質疑了,但是兩個事
情的發生激化了壬辰戰爭期間最出名的南北兵之爭
第一個是朝鮮對南兵的極端崇拜,上自國王李松下至全國百姓無一不在南兵到達之後爭相
目睹其風采或夾道歡迎,這點遼東出生的李如松可看在眼中記在心裡,南兵幾乎徹底搶了
這不可一世的大將軍風頭
吳惟忠本人更是受到朝鮮最高級別的熱烈歡迎,不只南兵紀律良好,不會擾民,沿途還會
幫平民修繕房屋,平壤戰後吳惟忠受傷一事更讓他被大肆讚揚,那些一同參戰的僧兵到處
傳說吳惟忠的事蹟,連帶駱尚志等人也沾了這總兵的光
第二個是戰後的論功行賞部分,當時帶兵的兩大南兵主力吳惟忠跟駱尚志剛好都因傷缺席
,結果第一大功居然給了李如柏,理由為南城最早攻破,而南城指揮為李如柏
但這不僅無視了第一個登上城樓的駱尚志,更擺明趁著南兵沒人能主事的時候公然搶功,
實質上平壤一戰明軍傷亡三千大多出自南兵,兩大總兵更親戰負傷,南兵的每個人全都
極為不服
當吳惟忠聽到這消息時情緒激動差點以為自己不行了,結果後來命大的他從致命傷中回復
過來繼續在朝鮮帶兵作戰(他當時甚至要人幫他準備好棺材結果沒多久自己就爬起來了)
而另一個同樣南兵的錢世楨也被同樣打壓,大同江追擊戰錢世楨親手砍下一名日軍首級,
論功行賞的時候李如松居然以一句"身分不明"沒記在帳上
這一連串的打壓終於激得另一個人先受不了了,那個人就是王必迪
王必迪身分是游擊,屬於吳惟忠、駱尚志等人的同僚,級別略低,他在一月二十五日開城
準備接受將令時公開痛罵李如松,說他不仁不智不信
這三條分別針對李如松平壤攻城未進食就開戰不仁、大將親自當前鋒搶攻冒進不智、對原
先約定好的獎賞出爾反爾不信,幾乎是拳拳到肉的指控
如果以李如松的脾氣王必迪當場就被拖出去砍了,結果李如松只是默默地要他退下,並在
事後下令撥一部分銀子分給平壤、開城的南軍
從這些事可以看出來,李如松其實不是天生惡人,他自知虧欠南兵,但他必須為之,最大
的理由就是他是遼東集團的總指揮,他有義務替遼東這個大集團爭取利益,他在戰時做的
許多事情,包含試圖奇襲、包含讓南兵優先分配到較難攻的地段、包含故意放走日本人而
不在城內硬喀掉等等都是為了避免北兵的傷亡,在論功行賞這邊的結果可以理解成是李如
柏、張世爵等北兵大頭對論功行賞這事聯合施壓的結果,如果李如松不這麼做,那北兵的
凝聚力就會瓦解
李如松有他的難處,但南兵可不想理解,現在傷害已經造成了,南兵的反擊很快地就會到
來
首先的反擊來自宋應昌和黃應暘,一月二十三日(比王必迪那事早了兩天)會見了國王李松
並直言"李大提督生性殘酷,未免朝鮮人民生靈塗炭,此行特準備免死帖以發放朝鮮人民"
(黃應暘屬於南兵方系統)
先不管李如松實際為人怎麼樣,這免死帖是宋應昌跟李如松兩人聯合落款的,完全是在汙
辱人
不過免死帖這事還算小事,稍後更大的殺著來了,袁黃戰後抵達平壤,除了安撫駱尚志等
南兵將領外,不久之後,以平壤為中心開使冒出不利北兵的言論
大抵上是說遼東兵會亂砍朝鮮軍民首級剃光頭後冒任日軍首級邀功,實際上還真有這事,
歷代以來御史彈劾遼東軍從來都少不了這一條,遼東軍在自家打仗就常這麼幹了
後來袁黃找上李如松並放出警告:宋侍郎已將此事上報,不久就會有中央的人來調查了
換個說法就是戰場上也許不行,但在官場上要玩死你有的是辦法
這事沒嚇到李如松反而嚇到了朝鮮群臣,群臣擔心在這節骨眼換將一來一往拖下去,反攻
就失敗了,於是專程替李如松上京辯誣,倒不是說他們有多敬愛李如松,但算帳也絕對不
是在這個時候
宣祖實錄最後記載:
"其後黃謝以聞之誤",袁黃向李如松道歉此事乃誤傳,來源有問題
但又補了句"則北將一口頭謝罪云耳"說明真有其事,但不是那種有組織的行為,只能算是
某些將領不檢點的證明
就殺平民冒功一事南北算是打平了,但南北交惡的情況日益嚴重,後來李如松也上書彈劾
袁黃,這次的事件就成了上書的十大罪狀之一
現在平壤戰後,贏是贏的漂亮,但一堆問題也被贏出來了
不提南北之爭首先糧草問題就是一個最直接要解決的,因為平壤火攻的關係平壤城內的士
兵跟露宿街頭沒太大的差別,而戰後平壤僅搜刮出三千石連兩天都撐不住,現在又是冬天
,另一點糧草的運送因為攻下平壤的關係原先脆弱不堪的補給線如今又更加受到壓迫,戰
線越往前補給線越難支撐
路上受傷的士兵無法受到良好的照料,沒飯吃沒水喝,如果前線將領問罪下來,後方文官
就全完了,因此事戶部主事艾維薪甚至不顧引發外交問題以聯軍司令部的身分杖責了中樞
府事金應南、戶曹參盼閔汝慶和義州牧史黃進三人,這三人都是朝鮮方高級官員
李如松別無選擇,只能繼續前進,一來後方糧草橫豎是搜不出來了不如往前找,漢城附近
的龍倉山存有大量糧草,打下漢城,糧草就不再是問題,另外一點,李如松也受夠了整天
跟那群南兵將領哀怨的眼神對上,八不得早點離開開城向前走去...
下回要講碧蹄館之戰,實際看過書上描寫,是個出乎意料很精彩的大戰,包含許多其中錯
縱複雜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