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羅馬與迦太基之間:漢尼拔的南義戰略[2]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6-04-12 12:50:26
※ 引述《dom (gouf)》之銘言:
: 很多人認為漢尼拔連Taras一個小城的1.5個軍團都攻不下來,去攻兵力更多的羅馬是找死
: 但實際上,人口眾多的大城,往往比一個小要塞容易攻下
: 羅馬城裡有十幾萬人口要吃飯喝水,Taras要塞只要維持那1.5個軍團的糧食就好
: 羅馬城在陸地上,漢尼拔可以包圍並切斷其大部分的補給,不像Taras可從港口源源不絕
: 取得補給
: 去羅馬的陸上如果有其它羅馬軍團堵住路,那就再打場決戰
: 反過來說,去打羅馬城,是對付費邊戰略最直接的辦法
前幾天我還翻了Hannibal's Dynasty這本書,該書作者就是認為直撲羅馬的作戰是可行的
,書中提到的理由包含羅馬在坎尼會戰後兵力部署太分散、羅馬周邊有木材可供使用等等
,也算是頗合理。
但我覺得其實變數很多,比如說漢尼拔進攻Taras的時候迦太基軍在周邊已有同盟勢力和
佔領區提供補給(Taras的市區倒戈,附近有漢尼拔剛攻陷的小城),但他如果貿然進攻羅
馬就得仰賴劫掠來維持軍需,因為拉齊奧不太可能有城鎮倒戈,這就會使得圍攻的狀況更
趨複雜與困難。
此外,漢尼拔的王朝估計坎尼會戰後漢尼拔會需要三周才能進兵到羅馬城外,這種速度已
足以突破羅馬當下的部署,但羅馬與迦太基之間則暗指坎尼距離羅馬仍顯太遠,不若217
BC夏秋時的位置那般逼近,似乎兩方的計算與預期有些許出入。
也因此,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作者曾寫說可以直攻羅馬的方針是寫在假設漢尼拔可以在
伊特魯里亞取得與坎尼相當的大勝之後,他並不是認為強攻羅馬是完全不可考慮,而是
他認為坎尼和羅馬的距離依然過於遙遠,進軍過程會遭阻止。
史實中漢尼拔曾試圖向羅馬進軍的路線是從坎帕尼亞北上,而似未嘗試自阿普利亞西進,
不知道與地形有無關係?此外,漢尼拔後期與羅馬交鋒時曾遭堅守大營的羅馬部隊擊退,
不確定他在向羅馬城挺進時會不會碰上類似的情況。
總之,我覺得直接進攻羅馬城是一個值得討論的選擇,但是並不是一個明顯較佳的選項,
當漢尼拔的主要戰略與此矛盾,可以理解他為何不這麼做。
: 伊特魯里亞不喜歡羅馬人,但他們可能更討厭漢尼拔帶來的高盧蠻子
: 何況在北義就算能取得出海口,迦太基本國要運增援過來太遠,也就是說留在北義,就
: 無法期待本國的增援,也還是無法耗贏羅馬
作者確實有提到過伊特魯里亞的族群與高盧人關係不佳,但作者也隨後提及史實中伊特拉
斯坎人早有和高盧人或其他外地民族聯盟的經驗,因此作者推論漢尼拔之所以在伊特魯里
亞得不到當地社群的奧援是因為施加的壓力還不夠以及施壓策略上的缺陷,也因此作者才
會假設漢尼拔在北側施加更大的壓力與調整政戰策略後有機會得到斬獲。
另外,我前文已經有說明過,作者提出可以在216 BC暫時留在北側僅是為了在後續的布局
造成遍地開花與南北兩線等狀況,此一方案中漢尼拔終究是要南下作戰,特別是作者還預
期在北方決戰有利於漢尼拔在勝利後南下的戰略,並不是打算長期在北部相持。
: 這就是漢尼拔史實裡做的事,我們從歷史的後見之明看到哪些城市先投降、哪些城市拖很久
: 造成戰局延誤,所以幫他規劃先後輕重順序與行軍路線,但漢尼拔當時不可能知道哪些城
: 不用施壓也會降,哪些要打3年。
欸這又是沒看懂了,作者第三提案的關鍵在於要先取得較史實更高的心理震懾,因此才會
提出應想盡辦法奪下Canusium,將Varro幹掉,這樣向各地叩關時或許就會有更大的機會
引發目標的起義,此後行軍往Taras還是往哪裡其實就是找靠近的大港而已,行軍路線並
不是主要的問題。
羅馬與迦太基之間對漢尼拔的戰略的主要因子包含
1.城鎮內部對羅馬的情緒(親羅vs反羅)
2.城鎮間的關係(同氣連枝vs勢不兩立)
3.兩大陣營施加的壓力(城鎮周邊的戰況、整體戰局的風向)
作者提出的幾個選項都意在處理1和3,因為2沒辦法解決,但是除了偏離值外,
大多數城鎮都有機會用過大的壓力來爭取到起義,Thurii的案例就是證據。
也因此,作者最主要的兩個提案都意在尋找能夠提供更大的壓力的方針,
包含把大勝的位置放到更靠近羅馬的地點,並且同時使用地緣上的外線作戰,
或者是想透過幹掉對方的另一名執政官和殘兵敗將來造成心理上的震懾。
不過作者也說過這些討論只是娛樂性的,畢竟誰會想到連坎尼這樣的慘敗都還不夠,
所以你沒說錯,我們對漢尼拔的批判都是後見之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