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淺談敘利亞戰爭五大會戰[7]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6-05-17 15:34:49
帕尼翁戰役
孤注一擲的決戰
早在斯科帕斯自埃及出擊的時候,在亞歷山卓政府擔當攝政、奪權僅三年的原佩魯西姆守
將特勒波勒摩斯就倒台了,繼承他的位置的是阿列細亞的阿里斯托梅尼,一名216 BC才移
居埃及的希臘傭兵。
阿里斯托梅尼雖然成功取得了大權,但他之所以能執掌大權,不過是因為特勒波勒摩斯內
閣無力處理四面開戰的窘境而垮台,基礎非常不穩,急需穩固戰局來維持新內閣在國內的
信心。
正因為受國內政局影響,斯科帕斯無疑被命令把握住可能的機會,想辦法盡快取得一次決
定性的勝利,以求迫使安條克三世停止進攻。
200 BC秋,安條克三世自大馬士革再次南下,在此之前的幾個月內他都在重新集結、整訓
剛分散冬營的部隊,並且帶領主力部隊從阿帕米亞往南進軍。
塞琉古軍離開大馬士革沒多久就碰上了托勒密軍,斯科帕斯把部隊拉到巴勒斯坦的最北側
,位於黑門山的南側山腳,此地屬地形破碎沒有非常寬廣的平原,雙方只能找到一些比較
狹窄且平坦的原野以方便方陣作戰。
戰鬥序列:東方雄獅
相較於拉菲亞戰役,帕尼翁戰役的兩軍並沒有文獻描述細節,所以學者們只能推測雙方的
部隊組成。
安條克三世的部隊據稱比拉菲亞戰役時更為龐大,估計在七萬人以上,可能和十年後馬格
尼西亞戰役的七萬兩千人相去不遠。
塞琉古軍的部隊必然包含著銀盾兵、公民方陣、傭兵、地方部隊、騎兵等等不同的單位。
在戰象的部分,由於安條克三世在206 BC曾進軍巴克特里亞和印度的邊境,與印度人締結
盟約,期間購買了大量的印度象,因此推估他在帕尼翁戰役時帶上了高達一百五十頭大象

除了早在拉菲亞戰役時就曾談過的諸多部隊,安條克三世還有一支西亞從未見過的王牌部
隊,這是他在210~206 BC的東方戰爭中引進的新武裝。
鐵甲騎兵(Cataphract)。
鐵甲騎兵的起源是兩個不同概念的衝擊,早在西元前四世紀初,西亞的遊牧民族就已經發
展出了裝備重甲的騎兵,但他們的裝備仍以弓箭、標槍和刀劍為主,此一兵種概念很快就
被阿契美尼德王朝運用。
到了西元前四世紀末,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繼業者們反覆在西亞攻伐,西亞民族見證了手
持緒斯同騎槍的馬其頓騎兵如何衝鋒陷陣,因此改良已有的鐵甲,並且讓重騎兵改以長槍
為主力兵器,遂形成橫行西亞千餘年的鐵甲騎兵。
在東方戰爭中,安條克三世應該是在209 BC前後和帕提亞交戰時首次碰上鐵甲騎兵,雖然
塞琉古軍在該次衝突中大獲全勝,這種新型態的部隊顯然給予他深刻的印象,因此隨即引
進帝國的米底亞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在引進鐵甲騎兵之前,希臘化各國就已經開始讓馬匹穿戴護甲了,只是鐵
甲騎兵使用的是包覆較多部位的鱗甲,希臘化騎兵只有在戰馬的頭部和胸部裝備板甲。
戰鬥序列:西南猛虎
相較於安條克三世的勁旅,斯科帕斯的托勒密軍則顯得較弱,托勒密政府此時不但無法特
別徵調大量本土兵,常備軍也仍有相當數量被用於抵禦上埃及的叛亂,因此相當高比例是
斯科帕斯前幾年在希臘招募的傭兵。
斯科帕斯招募的傭兵很可能來自許多不同的地域,但其中數量最多的顯然是來自於他的故
鄉埃托利亞,一個盛產傭兵的區域。埃托利亞的土壤貧脊,地形破碎,因此許多男丁都離
鄉擔當傭兵,並且多半善成在故鄉養成的運動戰術,其步兵和騎兵都享有盛名,騎兵尤其
被譽為當代精銳。
埃托利亞的步兵多半是比較輕裝的中等步兵,這種部隊在當時是除了手持薩里沙長槍的馬
其頓方陣外最普遍的希臘部隊,左手握凱爾特風格的橢圓盾牌,右手則以單手長矛和標槍
戰鬥,既可以充當輕步兵,也能維持陣線。
在騎兵方面,埃托利亞騎兵以及其他的希臘騎兵有些可能使用盾牌和短矛,但也有些會使
用長柄的緒斯同騎槍。托勒密的北非騎兵與之相似。
托勒密軍同樣以馬其頓方陣和戰象為主力,輔以其他的輕裝部隊和傭兵,但是其總兵力就
算在下了血本擴增傭兵規模後依然稍顯不足,斯科帕斯手中的兵力可能在六萬人上下。
潘神俯瞰、斷崖冷澗
帕尼亞斯(Panias)位於今天的巴尼亞斯(Banias),當地有一道泉水,因為有著祭祀牧神潘
(Pan)的神廟而得名。帕尼亞斯坐落在大馬士革西南方、「向海之路」上,若托勒密軍戰
敗,安條克三世將沿著這條道路穿過巴勒斯坦抵達沿海。
在雙方紮營對峙的地點,巴尼亞斯的溪流切過戰場,其上下游皆可輕易涉過,但在戰場中
央則呈現破碎地貌,有兩座高聳的山丘立於河畔,此使戰場被天然的限制一分為二。塞琉
古軍在巴尼亞斯河的東岸列陣,托勒密軍則部署於西岸,雙方準備隔著河川交戰。
詳細的部署如今已不可考,但可知安條克三世決定把重裝的鐵甲騎兵放在最北側,由皇儲
小安條克領軍(或監軍),皇帝本人則指揮北翼的步兵主力;在南側,塞琉古軍則部署了其
餘的步兵和騎兵;除去南北兩側的戰象,還有一小部分的戰象預備隊被部署在中央的山脈
之後,隨時向兩側增援。
相較於塞琉古軍,托勒密軍並沒有信心在北側的主力碰撞中取勝,斯科帕斯反而是意圖在
南側憑藉自己熟知的希臘傭兵取勝,進而撲擊塞琉古軍的營地或夾擊北側的塞琉古部隊,
所以在南側較塞琉古軍部署了比例較高的部隊。
戰場示意圖(僅供參考)
Ptolemaic Army (Skopas) ▼ ▼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eleucid Army (Antiochus III) ∕
█ Heavy Inf. □ Light Inf. \
▲ Cavalry ◆ Medium Inf.
△ Mountains ● Elephants
北翼叱吒
在戰役開始後,塞琉古軍便於北側展開猛攻,一如十七年前的拉菲亞戰役,塞琉古軍數量
較多、素質也較佳的印度戰象很快就佔了上風,開始壓制托勒密軍的北非象。
然而最具決定性的還是在塞琉古軍右翼的鐵甲騎兵,這些重裝騎兵在激戰後打敗了托勒密
騎兵,皇子小安條克在擊敗正面的對手後就下令鐵甲騎兵迴轉,與父親指揮的步兵夾擊托
勒密左翼的步兵,成功將敵方擊敗。
南翼鏖戰
由於從一開始就不期望北側的戰鬥能取得勝利,斯科帕斯在南側進行了相當猛烈的攻勢,
享有盛名的埃托利亞騎兵不愧是被譽為希臘第一的勁旅,成功打敗了南翼的塞琉古騎兵,
而作戰彈性高埃托利亞步兵也成功抵禦了南翼的塞琉古步兵,並在迂迴的騎兵夾擊下打敗
對方。
在斯科帕斯於南翼取得上風的時候,數量眾多的托勒密部隊仍在北翼苦戰,如果他真能夠
迅速轉進北路,則戰局將對托勒密軍相當有利,但是他並未成功,為何?
關鍵就在塞琉古軍部署於陣線中央的戰象預備隊以及掩護戰象的輕裝步兵,這些部隊及時
轉往南側,庇護和支援敗退中的友軍。
由於在巴爾幹半島上從未遭遇戰象,斯科帕斯引以為傲的希臘騎兵竟然在碰上戰象後因為
戰馬的驚惶而無法前進,已經稍顯疲態的埃托利亞步兵也無法迅速突破這批戰象構成的防
線,使得在南側敗退的塞琉古部隊得以重整,與戰象一起鞏固防線。
頹勢難挽
眼看自南側席捲戰局的策略失敗,斯科帕斯很清楚戰役已經輸了,於是匆忙讓部隊開始撤
退,但是他應當如何指揮後撤呢?
在北翼,托勒密王國的嫡系部隊,特別是以軍事移民為主力構成的馬其頓方陣,正遭受慘
烈損失,逐步敗退;在南翼,托勒密的希臘傭兵部隊則打到僵持,雖然難以突破,但也不
會輕易落敗。如果是托勒密嫡系部隊出身的軍官,必然是要以相對完整的傭兵部隊殿後,
來挽救馬其頓方陣的。
但,斯科帕斯是埃托利亞傭兵,不是托勒密王國的嫡系軍官。
因此,對托勒密埃及來說同時承擔多種角色,同時承擔基層官吏、中產階級和軍事決戰的
馬其頓方陣,被斯科帕斯放任自生自滅而被擊潰,反而是埃托利亞部隊在塞琉古軍南側戰
線無力追擊的情況下得以安然退走。
斯科帕斯在南線的退去某方面也是基於安條克三世自己的考量,他真正的對手是托勒密王
國,自然會著重於殲滅托勒密最重要的人力資產、也就是馬其頓方陣,至於那些海外傭兵
則沒有殲滅的必要性。
斯科帕斯在戰役結束後帶著約一萬名士兵退到西頓城內堅守,這支部隊就是他從帕尼翁戰
役中撤下來的埃托利亞部隊。在主力被擊潰後,托勒密軍已經沒有辦法與安條克三世正面
相抗了。
另一方面,安條克三世很快就開始再次攻略巴勒斯坦,把托勒密軍剛收復的據點再次奪走
。由於不用面對強力的抵抗,塞琉古軍把許多動員兵和傭兵解散,只留下主力部隊,並很
快就重新橫掃了巴勒斯坦。
前一年倒戈的托勒密柯里敘利亞總督,特拉塞亞斯之子托勒邁歐斯,被安條克三世再次任
命為柯里敘利亞總督,換了主子沒換位子的他很快就開始幫安條克三世招降各地守軍,並
且沿用托勒密王國的行政體系來管理南敘利亞。
安條克三世在作戰中攻略了北巴勒斯坦,並再次一路打下耶路撒冷和加薩,把背後托勒密
據點孤立。不久之後,先前從未淪陷的布洛酋和格爾拉也投降,此使托勒密軍在貝卡谷地
的防線徹底瓦解。
值得注意的是,托勒密海軍和塞琉古海軍在220 BC以前的懸殊差距經過二十年的變化,實
力已經被急遽縮短,乃至於托勒密海軍並沒有辦法取得海上的優勢,因而難以援助腓尼基
的港口。
在一路切過巴勒斯坦的同時,安條克三世也以重兵封鎖西頓,不容斯科帕斯出擊,並意圖
圍困至他投降。托勒密政府也曾自埃及本土出兵救援西頓,已知至少有三次自陸上救援的
嘗試,但是考慮到跨越南巴勒斯坦的距離和所需的時間,並沒有奇襲的可能,也沒有多少
成功的希望,事實上也幾無效果。
斯科帕斯在199 BC的夏天投降,安條克三世在談判中允許他帶著守軍自由離開,看要回去
埃及或希臘都可以,他可能認為斯科帕斯不會回去埃及,因為亞歷山卓政府對他的調度很
有意見。
199 BC秋季,泰爾和阿卡的駐軍都宣布投降,約帕(Joppa,雅法)也跟隨其後,到這個時
候柯里敘利亞、巴勒斯坦、腓尼基地區已經幾乎全部淪陷。
托勒密政府的本土還有埃及和昔蘭尼加(雖然上埃及叛亂),海外也仍有大量城鎮與港口散
佈在愛琴海和安納托利亞南岸,但其兵力蒙受重創,已不足以發起大規模的反擊。
這是安條克三世人生中一個關鍵的時間點,即將決定塞琉古帝國在巔峰時期的去向。
主要參考資料:
http://www.ancientbattles.com/
The Syrian Wars (John D. Grainger, 2010)
Wikipedia
作者: taiwanvictor (晟宇)   2016-05-17 16:49:00
埃及軍究竟有什麼毛病啊!拉菲亞會戰中已經看到利比亞象打不贏印度象,為何這次又要把利比亞象佈署在印度象對面和他們拼?而且這次步兵的佈署好有創意,重步兵和中型步兵穿插,而不是讓後者保護前者側翼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5-17 19:32:00
擠成一團@@
作者: chuckni (SHOUGUN)   2016-05-18 10:51:00
無法想像馬其頓大方陣混了一堆輕步兵的樣子xd
作者: Yshuan (倚絃)   2016-05-18 11:11:00
戰象感覺就是現代的戰車阿 感謝分享!
作者: chuckni (SHOUGUN)   2016-05-18 13:16:00
但戰象有著受驚嚇或受傷就開始失控的問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