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alebjael (calebjael)》之銘言:
: ※ 引述《hizuki (入贅桧月家,我妻彩花)》之銘言:
: : 我是看到「廣州蒙難」蒙難之後,廣州應該被陳賊所據,
: : 但是很奇怪的是 國父在見過蘇聯代表後卻在廣州建立陸軍官校,
: : 上海是租界有列強保護我可以理解,但是陳炯明為何沒有進攻
: : 剛剛成立的陸軍官校?
: : 另外 蔣公在 國父於「廣州蒙難」之時,尚且在浙江還為被召回,
: : 那個時候浙江不是為吳佩孚所據,軍閥一點都沒有上門找麻煩嗎?
: 孫中山在滇系、舊桂系軍閥支持下在廣東擔任大元帥﹐
: 後來好不容易﹐才把被廣西舊桂系控制的粵軍兵權拿到了一部分﹐
: 孫就任命自己心腹的陳炯明去掌控﹐控制了粵東地區。
: 不久孫被滇桂排擠﹐廣州待不下﹐就跑路到上海﹐然後弄來的錢﹐
: 不斷運給陳炯明練兵﹐陳炯明就練出來一直粵軍。
: 然後孫回到粵東﹐號召他的各種建國軍們打回廣州去。
: 這時候他名義上的手下在廣東幫他打仗的大概有
: 陳炯明心腹軍(林虎的護國桂軍此時也是陳部下)、
: 許崇智粵軍、李烈鈞在粵滇軍(賴世璜贛軍、方聲濤閩軍也在李烈鈞指揮下)、
: 朱培德滇軍、譚延凱湘軍(老兄對不住﹐字庫沒找到名字的正字)、程潛湘軍
: 等...
在護法運動第一階段(1917-1919)期間,
孫中山實際能掌握的部隊只有他用德國錢收買來的海軍和20個營的粵軍。
海軍部分透過程璧光來操控,但他被孫的部下誤以為轉投舊桂系而刺殺身亡,
沒想到卻造成海軍軍心浮動,讓親近舊桂系的林葆懌順勢接掌艦隊,
這其實也反映出海軍中的閩粵派系鬥爭,
印象中護法海軍的閩籍軍官占了將近七成,粵籍兩成,剩下是山東和江蘇人。
20營的粵軍原先是龍濟光部隊的殘餘,後來被廣東省長朱慶瀾收容整編,
但朱不是廣東人,在舊桂系壓力下大概馬上就會被吃掉。
他只好把這批部隊託給孫中山,自己拂袖而去;
孫中山則將這些部隊交給陳炯明,移動到閩粵邊界駐防,稱「援閩粵軍」
避免被舊桂系消滅,這是後來粵軍的前身。
另外廣燈省內除舊桂系之外,勢力最大的是滇軍,
駐粵滇軍本是李烈鈞的護國軍第二軍,後來整編成張開儒、方聲濤兩師,
其中張開儒因為公開支持孫中山,沒多久被被舊桂系整肅掉,
方聲濤被迫依附舊桂系,駐粵滇軍也被親近舊桂系的李根源控制,
並迫使李烈鈞、朱培德出走,但李根源的滇軍後來也被舊桂系完全支配。
1920年,舊桂系認為時機成熟,便以呼應北方直皖戰爭為由,
出兵攻擊福建的李厚基(皖系),實際上是假途滅虢,要摧毀陳炯明的粵軍,
但桂軍主力敗給陳炯明,被找去當砲灰的方聲濤、呂公望(浙軍)等人跟著倒戈,
被舊桂系壓了三年多的廣東本地武裝也紛紛響應陳炯明的進軍,
其中最關鍵的當屬李福林、魏邦平的部隊,他們的勢力範圍就在廣州城附近,
迫使桂軍撤出廣東,這是第一次粵桂戰爭。
孫中山回到廣州之後,粵軍整編為陳炯明、許崇智兩軍;
陳炯明手下又編成梁鴻楷、洪兆麟二師,許部編制則較為混亂;
另外還有一些以獨立旅、團、營等名目存在的雜牌軍。
除粵軍之外,廣州政府名義上能控制的部隊還包括:
朱培德滇軍 (跟著朱培德出走的部隊、李根源滇軍殘部)
賴世璜、彭程萬贛軍 (響應李烈鈞而來的江西部隊)
方聲濤、張貞閩軍 (方聲濤新組成的福建部隊、支持孫中山的閩南武裝)
陳肇英、呂公望浙軍 (護法戰爭中倒戈而來的浙江軍)
程潛湘軍 (程潛被譚延闓趕出湖南後帶來的部隊)
林虎桂軍 (脫離舊桂系的桂軍,依附於陳炯明)
湯廷光海軍 (親舊桂系的閩系被整肅,粵系再度奪權)
: 打下廣東之後﹐廣西軍閥來打廣東﹐孫就命令這些部隊打廣西﹐
: 這時又有後來的駐桂贛軍彭程萬、李福林粵軍、楊希閔駐桂滇軍、
: 以及投靠過來的劉震寰部桂軍等幫手﹐廣西就被打下了。
舊桂系丟掉廣東後,陸榮廷的威望大受打擊,
加上廣西本身相當貧瘠,養不起大批軍隊,陸榮廷只好在內部壓力下出兵廣東,
但反遭陳炯明迎頭痛擊,還被一路捅進南寧老巢,舊桂系也因此瓦解,
剩下的武裝就地打起游擊戰,是為第二次粵桂戰爭。
但粵軍在作戰中和廣西人關係惡劣,支持者很少,
最大尾的就劉震寰,他也只能控制粵桂邊界的梧州一帶,
剩下的都是以「自治軍」為名的地方武裝,新桂系也是從此發跡。
: 孫就任命陳炯明當了廣東兵的老大﹐自己到了桂林想北伐。
: 但陳炯明不願意﹐孫就回來廣州﹐想說派其他人去北伐。
: 於是許崇智、李烈鈞這些﹐就被孫派到了韶關﹐後來還打進湖南江西。
: 正打著﹐孫心腹中的心腹﹐陳炯明的總參謀長被暗殺了﹐
: 孫預感大事不妙﹐看樣子要失去對陳炯明的控制了。
: 然後陳炯明就叛變了。
在第二次粵桂戰爭後,孫中山覺得兩廣已是囊中物,又到了北伐的時候,
便要求陳炯明等人開始組織軍隊,由湖南北上。
但陳炯明無意支持,大家都知道他對聯省自治有好感,
正好湖南又是聯治派大本營,湖南的趙恆惕正忙著清除譚延闓的勢力,
也透過聯治派的關係寄望陳炯明緩住孫中山,讓北伐軍改道江西。
而這時粵軍參謀長鄧鏗突然遇刺身亡,孫中山認為這是陳炯明所為,
對陳的態度便轉趨強硬,但他也同意北伐軍由桂林移往韶關,取道江西北上。
孫陳兩方最後還是鬧翻了,六一六事變爆發,
孫中山雖然緊急召回進入江西的許崇智、朱培德等部,
但他們底下的中階軍官和雜牌軍紛紛動搖,集體投向陳派粵軍,
許崇智只好退往閩南重整,朱培德、譚延闓則留在湘粵邊界一帶,
孫在白鵝潭轉了一陣子,最後去了上海。
在1922年初,陳派粵軍已逐步退出廣西,留給自治軍自己關門煉蠱,
最後剩下陸榮廷、沈鴻英、李宗仁三強爭霸,其他的小勢力不是被吞併就是選擇撤走,
當初最早跳槽到廣東方面的劉震寰變成眾矢之的,他只能選擇跑路。
而在雲南方面,滇軍在1921年被川、黔軍趕出四川,
顧品珍等大將發動兵變,趕走唐繼堯,宣布響應孫中山的北伐;
但顧的根基不穩,唐繼堯次年捲土重來,奪回雲南,
支持顧的滇軍將領楊希閔、范石生等退到廣西,
在孫中山的拉攏下,結合劉震寰、沈鴻英等勢力進軍廣東,
和許崇智等人配合擊敗了陳派粵軍,讓孫中山在1923年重回廣州。
1923年廣州政府名義上的部隊包括:
粵軍許崇智 (含李福林、梁鴻楷、魏邦平等部)
滇軍楊希閔 (亦稱第二次駐粵滇軍,被任命為總司令)
桂軍劉震寰 (完全是楊希閔的小弟)
湘軍譚延闓 (建國湘軍)
滇軍朱培德 (建國滇軍)
湘軍程潛 (攻鄂軍)
豫軍樊鍾秀 (河南部隊,被吳佩孚調到江西當砲灰,結果直接倒戈)
山陝軍路孝忱 (這支部隊的資料很少,順便問一下有沒有他們的研究?)
桂軍劉玉山 (四處收編的廣西雜牌軍)
贛軍李明揚
鄂軍何成濬 (有名無實)
川軍熊克武 (四川討賊軍)
另外沈鴻英的部隊在直系支持下脫離廣州政府,回到廣西爭霸去了。
而陳派粵軍曾經試圖反攻廣州,和滇桂粵聯軍打了一波拉鋸戰,
其中滇桂軍各種擺爛裝死拿錢不辦事,相對忠心的粵軍也打得馬馬虎虎,
孫中山才終於了解到這些傳統軍閥並不可靠,必須建立自己的武力,
正好又獲得蘇聯的援助,於是便生出黃埔軍校與黨軍。
: 孫到了艦上﹐就命令北伐的部隊回來打陳炯明﹐
: 許崇智李烈鈞這些人就回來﹐在粵北到廣州一帶跟陳炯明大戰﹐
: 被陳炯明擊敗了。
: 所以孫沒辦法﹐退到上海﹐許崇智經江西退到了福建﹐
: 李烈鈞退到了湖南﹐而象賴世璜這些還叛孫投陳。
: 過了幾個月﹐1923年初﹐經過孫的運作準備之後﹐李烈鈞許崇智各部﹐
: 以及楊希閔、劉震寰﹐還有在廣西的各路軍隊﹐就各路回師圍毆陳炯明﹐
: 陳炯明戰敗﹐就宣布下野﹐退出廣州。
: 這樣到了1923年2月﹐孫中山就重新回到並控制了廣州。
: 然後他就把所有聽他命令的部隊改稱“討賊軍”﹐後來又改稱“建國軍”。
: 大概有這些總司令﹕
: 楊希閔 駐粵滇軍
: 劉震寰 在粵桂軍
: 譚延□ 建國湘軍(後來初代國民革命軍第二軍)
: 程潛 攻鄂湘軍(後來初代國民革命軍第六軍)
: 樊鐘秀 建國豫軍(吳佩孚派來打孫的河南軍﹐然後起義投孫﹐
: 後來初代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
: 路孝忱 山陝討賊軍
: 許崇智 粵軍東路討賊軍(後來初代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李福林的福軍系粵軍﹐即後來的初代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 以及陳炯明部反正的張國楨部也算在這裡面)
: 何成濬 建國鄂軍(不過這是個空頭司令)
: 劉玉山 中央直轄桂軍
: 朱培德 駐粵建國滇軍(後來初代國民革命軍第三軍)
: 李明揚 建國贛軍
: 熊克武 四川討賊軍
: 然後孫就覺得﹐這些舊部隊誰有錢就聽誰的﹐這樣不行﹐
: 要建設一支有政治理想﹐完全由黨控制﹐各級軍官都是黨員的新軍隊。
: 就有了黃埔﹐有了黨軍(後來改名國民革命軍)﹐以及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老蔣。
: 隨後就是各路建國軍以及新桂系逐步編入國民革命軍了。
軍校教導團剛成立時並不被看好,但他們在商團事變中撿到不少裝備,
又在第一次東征中打出實績才獲得重視。
而滇桂軍內部早有積怨,楊希閔和范石生互看不爽,
范一心想回雲南和唐繼堯拼命(他認為唐繼堯謀殺他爸),
而楊則與唐保有聯繫,試圖影響廣州政府;
另外劉震寰則想拉范石生去廣西,看能不能狐假虎威一下,
但當時廣西李宗仁勝券在握,也和廣東開始接觸,劉的計畫落空。
許崇智、譚延闓、朱培德、程潛和孫中山關係較好,
雖然多少有些私心,但起碼沒有取代孫的意思。
滇桂軍在開戰前完全誤判局勢,在廣州的只有楊希閔一師和劉震寰,
不但毫無作戰準備,兵力也上完全處於劣勢,
還以為可以透過談判化解,不知道對方已經打算攤牌,一開戰就被圍毆滅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