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法國在戰間期的備戰失敗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7-09-06 16:29:31
背景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前兩年新拍的哥吉拉電影,看過的觀眾想必對於電影中政府一直開
會卻沒有效果,建立疊床架屋的指揮架構感到可笑,不過二戰前夕的法國就是在幹這樣的
事情。
首先要提到的是,一戰期間的法軍雖然指揮參謀體系與英美迥異,卻也是逐漸發展出令人
驚艷的管理效能。在貝當的統領下,法軍的總司令部完成法軍的編制重整,也協調了各單
位的作戰;法國政治家艾伯特˙托馬斯在擔任軍備部長的期間,更積極整頓法國的工業動
員,使法國的軍火生產能力達到巔峰。
法國在一戰結束時坐擁全世界最強的炮兵、最強的裝甲戰力、最龐大的航空武力,以及最
頂級的軍備生產能力。法國是一戰期間生產最多飛機引擎的國家,美國新產的自由引擎沒
能在戰爭結束前大量裝備到前線,而英國生產的飛機機身雖然多於法國,卻有一部分安裝
了法國生產的引擎。
戰爭結束後,法國政府下令裁撤大部分戰爭期間建立的臨時體系,回復承平狀態,但是法
軍內部很清楚未來很可能會爆發另一場大規模戰爭,並因此決定盡早籌措戰爭動員的指導
機關,為總體戰做好準備。
「最高國防委員會」的幻夢
1920年四月,法軍參謀總部建立了「軍備生產督察署 (IGFGM)」,一方面作為軍方與軍火
商之間的管控機關,另一方面也負責調查國內軍事生產的能力與動員方案。然而,該機關
的人力與資源不足,難以承擔工業動員指導的責任,法軍於是認知到跨部會整合的需求。
1921年年底,法國軍方選上了「最高國防委員會(CSDN)」此一機構作為總體戰的指導單位
,該委員會成立於1906年,但是僅為法軍提供給內閣的國防顧問,沒有定期會議亦無主席
職位,所以一戰期間沒有發揮作用。
法軍對最高國防委員會進行大幅改組,使該委員會自所有行政部會選入代表,並且將委員
會的研究部門分為四組,分別研究不同領域動員的方針,該委員會也在此時確立了最高主
席的職位。
雖然委員會選入各部會的代表,軍方仍佔委員會成員的半數,而主席也被要求由軍方推薦
。第一任委員長是伯納德˙塞爾里尼准將,他是貝當的學生,也被認為是法軍高層最懂戰
爭經濟的人選,曾在一戰前寫過兩本相關的書籍。
然而,最高國防委員會所提出的指導方針卻與法軍高層有所衝突,同時也未能得到內閣各
部會首長的支持。舉例來說,委員會希望取得凌駕於軍方與各部會之上的戰時地位,但是
這恰恰是軍方所反對的;而委員會期待經濟部門對國內工業加強管理的意見,也遭到提倡
自由市場的官員反對。
塞爾里尼准將擔任委員長期間的主要目標是推行「國家動員法」,該法案會讓最高國防委
員會在開戰後成為不受國會監督的黑機關,全權各部會的戰爭動員相關事宜。由於法規的
細節尚需與各部會商討,委員會過於草率的推動法規,很容易受到各部會的反對,塞爾里
尼因此飽受批評。
由於委員會的人力與資源不足,又受到軍方與各部會的掣肘,再加上研討策略的失誤,遠
大的動員指導方針逐漸被付之東流。委員會在1924年同意選定漸進型的備戰策略,以不擾
亂承平時期的經濟為準則,並且又將戰爭動員的規劃逐步下放回各部會。
此後,最高國防委員會就成為了缺乏實際權力的諮詢顧問機關,而動員指導的規劃也沒有
進展。塞爾里尼後來在1929年辭去委員會主席一職。
最高國防委員會提出的動員法案直到1937年才通過,並且由新成立的「常備國防委員會」
取代,已經為時過晚。
法國軍方的執著
在1933年,法軍將前述的軍備生產督察署改組為軍備管理署 (DFA),意圖重拾軍方對戰爭
動員的主導權。然而該管理會對於人力與經濟的動員缺乏興趣,僅專注於個別武裝的研發
,同時軍火工業也不願積極協助,大部分廠商拒絕提供國防部人力資源的情資。
雖然法國軍方與國防部一直希冀能夠涉及工業動員,但是因為人力與資金的短缺,再加上
國防部並不願意對軍火商的營運進行干涉,在戰間期漫長的二十年間,法軍的動員規劃幾
乎毫無進展,甚至連戰前的備戰速度都不如預期。
雪上加霜的是,陸軍在撂倒最高國防委員會之後,並不願意與其他行政部會或軍種進行更
高程度的整合,以免喪失自主性,這使陸軍只能用相對貧乏的資源來籌備動員,導致無法
預期任何的大幅進展。
在最高國防委員會的衰頹下,掌控最高權力的行政部門終於不得不親自干涉動員規劃。
1936年,法國政府在國防部的軍備管理署底下成立了「跨部會動員協調處」,1939年又在
國防部底下成立「國防事務局」,以及再次獨立出來的軍備部。這些機構都是為了籌備戰
爭動員之用,可是法國陸軍拒絕讓海軍、空軍和官僚取得主導權,所以把這些機構都轉型
為研究陸軍的武裝研發。
換言之,在法國陸軍的派系思維之下,法國政府成立的一系列動員指導機構全部都被刻意
閹割,使動員指導毫無進展。
備戰無能的困境
如前所述,雖然在1920年代,最高國防委員會曾要求各部會協助草擬戰爭動員的規劃,也
曾派遣專家參與,由於國會不願撥出資金以及各部會的反對,這些規劃並沒有顯著的進展
。無論如何,時至戰爭開打的時候,這些機構終究必須派上陣,於是法國政府立即發現自
身的困境。
以經濟部為例,法國政府套用一戰期間的體系,將本土劃分為二十個經濟區,但是這些經
濟區僅為鬆散的集合,所以與九十個行政區或二十個軍事區不同,經濟區並沒有明確的分
界線。此外,經濟區是以民間企業為主軸的架構,所以官方的管理更為困難。
最高國防委員會的經濟部會代表曾試圖向各經濟區取得人力、物資與資金的相關數據,但
是因為權限與資金不足,直到戰爭開打時都沒有明顯成果;經濟部的高層更是直到戰爭開
打前都一直反對政府干預自由市場。
二戰開始後,法國政府終於開始更積極的干涉軍備生產和人力管控,但是僅僅幾個月後就
迎來了法國戰役的全面性慘敗。直到戰敗的時候,法國政府對於國內的動員體制都缺乏有
效的管理,連1918年的動員管理水準都沒能達成。
二戰法國的潰敗
總結來說,法國在一戰結束時提出的遠大理想,是一個相當近似於二戰期間的美國或蘇聯
的高效能管理體系,透過政府的積極介入,法國希望在下一次戰爭爆發的時候就搶先完成
備戰,以便迅速痛擊對手。
可惜的是,由於1920年代的政治失策與軍政部門之間的衝突,再加上國內民情反對備戰、
認定德國暫時無力再起,法國政府逐漸忽視了最高國防委員會所提出的建議,也沒能亡羊
補牢。最後,法國不但沒有搶先完成備戰,更以嚴重缺乏備戰的姿態被擊潰。
參考資料:
Preparing for Total War: The Conseil Supérieur de la Défense Nationale and
France’s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Preparations for War after 1918
(Talbot Imlay)
作者: jonathan836 (魏奇˙安提利斯)   2017-09-06 18:39:00
推推。法國的文武關係是個蠻有趣的課題,法國許多戰略考量也會和國內政治因素掛鉤。法國激烈的左右衝突影響到備戰的步調,好死不死經濟大恐慌又相當晚才降臨法國,所以當鄰國開始走出經濟困局重整時法國才正要遭殃......
作者: ssarc (ftb)   2017-09-06 20:42:00
跟台灣現況挺像的,內部掣軸與派系導致四不像,難有大革新
作者: uniski (夢想航海的水瓶)   2017-09-06 21:47:00
我也覺得法國人跟台灣人有幾分相似
作者: castlewind (城中之風)   2017-09-06 23:01:00
像法國人不好吧 早早投降耶
作者: nomorefoggy (Daniel)   2017-09-07 00:25:00
只會更快
作者: MilchFlasche (實踐才能發光)   2017-09-07 11:03:00
死老陸……不想聽海空軍的、不想認真搞後勤
作者: Swallow43 (絕對領域命者)   2017-09-07 22:12:00
推,對法國戰間期又更有系統地了解了
作者: a910343 (SaintTay)   2017-09-07 22:42:00
作者: overno (狗不理)   2017-09-08 12:52:00
法國早早投降,反而沒啥受損
作者: a7v333 (蠢與窮)   2017-09-08 13:12:00
作者: LUDWIN (暑假已經過完了)   2017-09-11 22:33:00
飛堡戰記一開始就是炸法國,然後諾曼第後炸法德邊境設施另外維琪政權在戰時算是軸心附庸國,仍然算是敵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