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otepad67 (145×154÷DB7)》之銘言:
恕刪部分,僅做幾點修正。
: 清軍剛入關,八旗軍算不算中央軍?
: 應該算吧,至少上三旗皇上叫的動,八旗也沒有那個出來叫一下能反愛新覺羅家
: 但這隻軍隊很快爛掉,所以才有綠營兵出現,綠營一樣是中央軍,聽皇上的
: 結果就是一樣馬上爛掉....
這個其實是不對的,剛好我上一篇才簡單提過。
八旗為什麼不敷使用?因為八旗是世襲兵制,而且又是建立在基數很小的族群之上,所以
早在順治年間還在打天下的時期,清軍就需要用招降、招募來的綠營兵來協助警備,相較
於八旗有禁旅、有駐防,都是比較集中的駐地,綠營主要採取分汛駐守──其實就是類似
警察局的概念,一個汛可能只有沒幾個人,很少進行兵團集中操練。
換言之,綠營並不是用來代替八旗的產物,而是八旗的輔助品;實際上,雖然綠營確實是
逐漸承擔了多數的戰備職責,遲至乾隆年間,八旗的精銳仍是清朝最倚重的打擊力量。
note大還提到三藩之亂的時候八旗已不堪用,這其實也是有問題的迷思。可以翻翻三藩之
亂期間由八旗軍官寫出的《隨軍紀行》,雖然八旗軍在這場戰爭中面臨很嚴重的挑戰,但
這主要是基於裝備與戰術,八旗軍當時依然是吃苦耐勞、驍勇敢戰。我上一篇也剛好引用
好幾篇論文,都是認為禁旅八旗在清中葉一直是最精銳、最能打的部隊。
至於綠營打不贏找八旗來打,太平天國就是啊,太平軍的北伐是八旗擊退的,江南江北的
綠營大營最後還崩潰了。如果這還不太合適,那麼十全武功中的大小金川、林爽文亂事,
則屬八旗勁旅被派去突破僵局的經典案例,我前篇引用的《16-17世紀東亞海域火器交流
史研究》,就是拿這兩個案例來討論八旗的火器戰術,並認為三藩之亂後,八旗大幅引進
了火器,戰力大有提高。
: 再來,清會在韓國陸戰打輸日本,一點也不奇怪
: 大清就是高估自己改革之後的戰力,也沒有認真的研究過打輸了會怎麼樣。
: 自己覺的軍隊已經精進、精實過了,是當時亞洲最現代化的部隊了
: 完全無視自己的敵人,日本的軍事實力。
: 日本的軍事組織,在技術層面、情報收集分析、戰鬥組織都完敗中國
: 中國的強大只活在上層官員和士人的幻想中
: 先進國家精英從軍的比率較高,對於軍備也會很更敏感,
: 政府對於戰爭的準備也會更充分,而行政命令也會被高效率執行。
: 這些對於一場局部戰爭,全是加分
: 跟把軍隊當成資源回收,用來收社會上的地痞懶漢組成的軍隊當人不同
: 簡單說日本人是國防軍,北洋海軍和陸軍新軍就是一支地方武裝2.0
: 想用地方武裝解決國家的問題,不逃跑是不可能的事情,開打就有人想閃了...
其實要靠地方武裝解決國家問題並不是不可能,只是絕非長久之計。以鄂圖曼來說,18世
紀上半葉就曾經靠地方武裝抵擋住伊朗的攻勢,但是類似的情況發展到後來就是埃及割據
自立、中央政府無力平亂。袁大頭則是中國版本的案例。
不過說清朝沒有精英從軍嗎?好像也不太對。湘淮軍一開始也是國家精英領導的部隊,湘
軍就標榜都是文人來統領部隊,Nomic大最近有幾次提到的清法戰爭,清軍主帥之一的潘
鼎新也是舉人出身的淮軍將領。問題在於這些「精英」似乎沒有真正理解癥結所在,潘鼎
新還寫過兵書,內容都是些比較老舊的陣法,沒有提及當時歐洲主流的戰術。這樣的精英
,最終自然是在諒山被法軍打爆,畢竟號稱精英,實際上對於歐洲軍事幾乎一竅不通。
(話說note大前幾篇推文也提過,吳佩孚是秀才)
所以清軍最大的困境還是在於領導階層的無知;相對來說,鄂圖曼和日本就都在開始改革
之後重視軍校訓練,聘請歐洲列強的優秀軍官來擔任最高指導。北洋艦隊可能因為比較看
重技術,無論是訓練還是聘用外籍軍官就都比淮軍好很多。
: 平壤之戰雙方兵力相當,清軍可謂準備充分以逸待勞,而且有朝鮮開圖
: 結果主帥竟然棄城而逃?
: 武器先進,有人開圖,就會打的贏嗎?
葉志超被黑的蠻慘的,不過清軍從平壤撤退其實是多數將領的意思,不是唐生智守南京的
那種主帥突然逃跑。最重要的是清軍的彈藥已經不足以支撐下去,當然只能撤走,錯是錯
在撤退太沒有章法,類似後來老蔣在松滬會戰尾聲要撤退時一團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