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參考 The Economics of World War I (Cambridge, 2009)。
: P63
: What made a difference for inflation after 1918 was apparently the
: ineffectiveness and disappearance of wartime price controls, not money growt
h
: it
: 顯然印鈔是回應物價飆漲的行
: 以下節錄該表部分項目,該表以1913年為基準:
: 貨幣基數 批發價格 食物價格 消費者物價
: 年成長率 年成長率 年成長率 年成長率
: 13 - - -
: 14 41 2 1
: 15 17 14 42
: 16 34 14 38
: 17 56 19 8
: 18 76 -9 8
: 19 46 229 42
: 20 56 219 192
: 21 50 66 60 28
: 22 1,028 1,703 1,016 1,025
: 23 - 5.23*(10^10) - 2.53*(10^11)
: 可以看到1922年開始爆量印鈔,但是1919年的批發價格和1920年的食物價格就已經出現
了
: 過高的成長率,只是物價控制可能還有相當程度的運作(表中沒有20年以前的消費者項)
。
: 到了1923年因為開始瘋狂印鈔(估計是物價控制也撐不住了),就可以看到消費者物價成
長
: 了兩億倍......
: 因此生產力的崩潰才是關鍵,印鈔只是物價體系崩潰後的結果。這和二戰結束後國民政
府
: 的情況可能蠻相似。
就已
首先,惡性通膨的定義為每個月物價上漲50%,亦即每年物價上漲約860%,因此1920、21
年尚未稱為惡性通膨,物價大幅上漲現象為價格自戰時管制價格(有價無市)跳到自由市
場均衡價的情形,同樣可以在1945年8月後的台灣物價上漲情形看到。
關於德國一戰後的生產力狀況,可參考Maddison所作的各國歷史實質GDP數據:
http://www.ggdc.net/maddison/Historical_Statistics/horizontal-file_03-2007.xls
德國GDP:
1914年 202207百萬國際元
1919年 156591百萬國際元
1920年 170235百萬國際元
1921年 189511百萬國際元
1922年 206188百萬國際元
從上面德國GDP變化可看到戰後生產力逐步恢復,甚至到1922年時恢復到戰前水準。
從英文維基百科關於德國一戰後的惡性通膨,則是提到一戰賠款在1921年4月戰勝國決議
要求德國用黃金外匯支付賠款,而第一期賠款在1921年6月開始支付。
德國政府在用完央行外匯黃金後,就開始大量印製紙馬克去市場上搜購黃金外匯來支付賠
款,大量的紙幣因此投入市場上流通而使物價上漲,馬克貶值下,德國政府必須印更多鈔
票來收購德國市面上的黃金外匯來支付後續各期賠款,加上支援魯爾罷工工人財務,使德
國政府更努力印鈔,導致惡性通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