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薩爾滸的討論串曾提過,中國在清末引進近代西法練兵,民國時期的北洋政府
、東北軍也編譯各國戰術、戰略等等軍事書籍。國民政府身處內憂外患,亦努力吸取
國外經驗,軍事委員會於1928年成立了訓練總監部,設有「軍學編譯處」,積極翻譯
日本、德國、蘇聯的各兵種操典、教範、戰鬥綱要等等;而陸軍軍官學校也印行各國
軍事譯本用於教學。
例如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於1931年翻譯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29年版的《戰術學教程》
;訓練總監部審定了日本1924年版的《陣中要務令詳解》。廣州分校於1930年翻譯了
德國國防部1921年的《聯合兵種之指揮與戰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於1932年翻譯了
該書的1931年版本。訓練總監部於1931年翻譯蘇聯1929年版的《勞農赤軍野外教令》
(從日文版翻譯);軍事委員會於1940年翻譯1936年版的《蘇聯紅軍暫行野戰教範》
等等。
https://i.imgur.com/G4YoQsm.png
https://i.imgur.com/lWwggij.png
這時期的軍事教育研究可以參考鄺智文的《民國乎?軍國乎?: 第二次中日戰爭前的
民國知識軍人、軍學與軍事變革,1914-1937》。
在二十世紀三○年代前後,日軍、蘇軍、德軍、美軍的教範中,對於步兵行軍的速度
敘述都大致相同:
‧大部隊行軍每小時為3~4公里,輕裝/小部隊行軍為5公里
‧小部隊輕裝急行軍為每小時6~7公里,亦可達8公里(持續運動不超出一小時)
‧一晝夜之行程,通常為8小時,為24~32公里
‧強行軍為增加行軍時間,通常為10~12小時或以上,為50公里以上
‧強行軍須選定特別時機,不可輕易實施
步兵行軍時需要考量出發準備、中途休息、吃飯、宿營等等,大部隊還有後勤單位、
行軍長徑等因素。
共軍步兵也不例外,1947年的清風店戰役共軍以強行軍包圍殲滅了國軍,擔任晉察冀
野戰軍司令員的楊得志在回憶錄提到:
我們正常的行軍速度一般為每小時十華里。現在情況異常,這樣的速度顯然不行
,要強行軍。強行軍的速度,每小時可達十四華里。但是連續強行軍很難按這個
時速計算。因為四個小時以上總要吃點東西,十幾個小時以上總要有點休息的時
間。就算我們的戰士不吃不喝不休息趕到預定戰場,巨大的體力消耗是很難保證
戰鬥勝利的。(《楊得志回憶錄》396頁)
依據共軍當時報導,先頭部隊於33小時之內走了兩百多里路攔截住國軍,各路部隊則
於兩天內陸續抵達包圍。戰後統計共動員了近十萬名民工、九千餘頭牲口、三千餘輛
大車,提供部隊熟食飲水、彈藥糧草運輸等等後勤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