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抗騎兵角度來看,陌刀是長兵器似乎很合理。新舊唐書的闞棱傳提到他善用長一丈
(約300cm?)施兩刃名為「陌刀」的大刀,尺寸上好像也符合。但這有些許問題。首先闞棱
為隋末唐初人物,此時朝代交替,唐四刀制可能尚未成立,即使名稱相同,器型是否有直
接關係令人存疑。再者名稱也未必正確,《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舊唐書》傳後注云原文
乃「拍刀」,依《唐六典》有陌刀而修改。
《通典》的相關記述則顯示陌刀具相當泛用性。
"諸每隊布立,第一立隊頭,居前引戰;第二立執旗一人以次立……隊副一人撰兵後立,執
陌刀,觀兵士不入者便斬。果毅領傔人,又居後立督戰,觀不入便斬。"
此為個別戰隊的佈署,似有兩名軍士官負督戰責任,其中一位寫明配備陌刀,就處斬需求
來想,若為長兵器可能較不適合。
"諸軍弩手,隨多少布列。五十人為一隊,人持弩一具,箭五十隻,人各絡膊,將陌刀棒一
具……"
弩手的近戰武器為陌刀、棒。《唐六典》在棒的注部份引《六韜》云柄長五尺,查了一下
周漢尺約19~23cm?這樣棒柄才95~115cm左右。當然漢唐以來形制應有所變化,漢墓出土
過全長204cm的方頭鐵棓。《武經總要》云堅重木為棒長四、五尺,按宋尺約31cm?
即124~155cm。
"又於城上以木為棚,容兵一隊,高長柄鐵鉤、陌刀、錐斧,隨要便以為之備。若敵攀女牆
踊身,待其身出,十鉤齊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
城牆防禦以長柄鐵鉤把爬上來的敵人拉入制住,再用陌刀、錐斧攻擊(錐跟斧可能是不同
兵器)。感覺這種場合空間不會太大,《武經總要》中守城用剉手斧柄長三尺五寸,換算
約109cm。
"高宗遣將軍裴行儉討突厥於黑山…乃詐為糧車三百乘,每車伏壯士五人,各齎陌刀、勁弩
,以羸兵數百人援之,兼伏精兵,居險以待之。"
伏兵於糧車內持陌刀、勁弩,車內空間料想不會比城牆寬敞。
李嗣業亦曾率眾持陌刀強行仰攻山城。《舊唐書‧列傳五十九‧李嗣業》︰"天寶七載,安
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奉詔總軍,專征勃律,選嗣業與郎將田珍為左右陌刀將。於時吐蕃聚
十萬眾於娑勒城,據山因水,塹斷崖谷,編木為城……嗣業引步軍持長刀上,山頭拋櫑蔽
空而下,嗣業獨引一旗於絕險處先登,諸將因之齊上。"
綜合以上幾條,陌刀既可行刑,還能用於攻守城池、狹室埋伏和充當副武裝。如此彈性恐
非三公尺長兵器可達成。就算形制相關,普通士卒使用的大概也不會這麼大把。
接續到李嗣業在安史之亂的著名場景。
"賊將李歸仁初以銳師數來挑戰,我師攢矢而逐之,賊軍大至,逼我追騎,突入我營,我師
囂亂。嗣業謂郭子儀曰:「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決戰於陣,萬死而冀其一生。不然
,則我軍無孑遺矣。」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
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墻而進。嗣業先登奮命,所向摧靡。"
《舊唐書‧列傳五十九‧李嗣業》
"賊酋李歸仁擁精騎薄戰,王師注矢逐之,走未及營,賊大出,掩追騎,還蹂王師,於是
亂不能陣。嗣業謂子儀曰:「今日不蹈萬死取一生,則軍無類矣。」即袒持長刀,大呼出
陣前,殺數十人,陣復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
《新唐書.列傳六十三.李嗣業》
兩不同時代版本的內容稍有出入,李歸仁「銳師」(精銳部隊)按字面意不一定能等同「精
騎」。殺十數人與數十人的差別問題最大,《舊唐書.郭子儀傳》甚至言其「擒賊十余騎
」,戰場上要連續正面活捉竊以為不太可能,應該還是一種解決敵人的形容。「人馬俱碎
」按文意該語乃特別稱讚他的武勇,實際說不定前軍中僅他有此神力︰"……天寶初,隨
募至安西,頻經戰鬥。于時諸軍初用陌刀,咸推嗣業為能……";"……會跋汗那兵眾先奔
,人及駝馬塞路,不克過。嗣業持大棒前驅擊之,人馬應手俱斃……";"嗣業每持大棒沖
擊,賊眾披靡,所向無敵"。
步卒二千推測只是前軍一部分,因為此戰官軍總數達十五萬,叛軍也有十萬之眾。至於
「如牆而進」,依《通典》個別戰隊站位的敘述,呈現的是梯形陣,亂軍中臨時組織的
反擊也許直覺排了橫線陣才有此一說。長柯斧真出場與否無從得知,《武經總要》正規
斧鉞只有大斧一項,特徵為單面刃、長柯。觀察幾個宋代武士石刻,戰斧長度約持有者
身高的一半至3/2左右。
宋代持斧武士石刻
https://i.imgur.com/o8978sq.jpg
另一疑點這場叛軍都是騎兵嗎?假設《通典》的軍隊組成範本還算可靠,二萬兵內輜重隊
六千、馬軍四千,其餘應均是步兵或馬上步兵,如此戰兵比例為騎1︰步2.5。除非剛好意
外,賊大出的階段步騎混合可能性仍然較高。
敦煌壁畫步騎戰鬥場景
https://i.imgur.com/WJhWiqv.jpg
總之可確定的戰鬥經過大略是李歸仁帶精兵試探,引來箭雨後撤走,官軍騎兵追擊卻碰到
敵大軍出動被逼退,亂到營地都快守不住。李嗣業為穩住陣腳邊大喊邊持陌刀殲滅了一小
群人馬,前軍才回神跟著拿陌刀或含長斧逆襲。雷同宋代何常所奏陌刀法:"又步兵之中
,必先擇其魁健材力之卒,皆用斬馬刀,別以一將統之,如唐李嗣業用陌刀法。遇鐵鷂子
衝突,或掠我陣腳,或踐踏我步人,則用斬馬刀以進,是取勝之一奇也。"
而被拿來比擬陌刀的斬馬刀,《宋史》也概述了其外觀:"帝匣斬馬刀以示蔡挺,挺謂製作
精而操擊便,乃命中人領工造數萬口賜邊臣。鐔長尺餘,刃三尺餘,首為大環。"鐔通常
解作護手、劍格,不過長尺餘比較有可能是指鐔以下握柄長度,依宋尺約31cm,斬馬刀
即刃長93cm、柄長31cm多的環首刀。
農場配圖,來源請求
https://i.imgur.com/tvptQZh.jpg
因此個人以為陌刀同樣是這種野太刀類型的機率頗高,尤其考量到唐代四刀制其餘三刀的
存在。儀刀蓋古班劍類皆施龍鳳環裝飾金銀羽儀所執,有環首通常為短兵器。橫刀即佩刀
、腰刀,估計得名自雙附耳佩掛法。鄣刀用鄣身以御敵,印象中有的人認為是自衛短刀,
有的認為是寬刃刀或佩刀別種,我自己猜可能是杖式刀。故此三刀大致不出短兵範疇,是
而陌刀若獨為長兵未免稍嫌怪異。
《唐六典》陌刀注則云︰"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時空背景不同的《武藝
圖譜通志》言雙手刀:"本名長刀,今呼雙手刀,以有雙手使用之文故也……茅元儀曰︰
長刀,倭奴之制,甚利於步……",卻有幾分相似。古之斷馬劍的部份,記得以前有人顧名
思義認為是指鈹、鎩,並類推至宋代掉刀,畢竟鈹既是劍形又是長柄,拿來抗衡騎兵說得
過去。但漢代史料有「斬馬劍」、「尚方斬馬劍」的記錄,只是據載沒說斬馬如何,僅見
用於請斬處刑或賞賜(好像有人因此將斬馬作鋒利解釋),前者又與陌刀能施刑相符合。
賞賜方面漢代最珍貴的兵器是玉具劍,即外裝配件以玉製的寶劍,曾幾次贈匈奴單于等。
斬馬劍亦曾賜與匈奴王侯,形制規格理應相近。
漢墓雙手長劍(最左邊除外)
https://i.imgur.com/ORTTon9.jpg
最後以《通典》中劉裕的戰例作結。東晉末年,劉裕攻伐南燕慕容超,嶺南叛賊盧循、徐
道覆趁機偷襲建業。盧循顧慮甚多有所拖延,所以給了劉裕奔回防守的時間。接著兩邊調
兵遣將,劉裕方參軍褚叔度、朱齡石率精兵千餘人渡淮河後,碰到數千盔甲閃亮使用長刀
矛鋋躍躍欲試的叛軍。朱齡石的部隊大半是擅長步桕的鮮卑人,排好陣型以逸待勞。叛軍
的短兵器無法與之對抗,死傷數百人敗退。
鋋是鐵柄短矛,似可用於投擲,漢墓實物長130-157cm。加上此例將長刀與矛鋋並稱為短兵
器,間接補充本文認為陌刀是大型短兵的想法。桕應是一種長槍,很諷刺地長刀被北方民
族步行組成的長槍陣以寡擊眾打敗。吳殳《手臂錄》:"唐有陌刀,戰陣稱猛,其法不傳。
今倭國單刀,中華間有得其法者,而終不及倭人之精。每見單刀高手,平日侈言破槍,
及至赴敵,莫不擎槍而往,則其實用可知矣。"要克服一寸長一寸強,還是很吃技術的吧。
颱風天各種牽強附會,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