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在部落服務時入手一本1991年由長老教會泰雅中會整理出版的
"泰雅爾傳說故事精選篇"
裡面有一部份提到理番戰爭中泰雅與日軍的作戰紀錄。
本書可貴之處在紀錄了原住民一手或二手(轉述父叔輩的記憶)史料
並以泰雅族語和中文並陳,但畢竟年代有些久遠 一些用語並不是合乎時代
或是編輯者對戰史理解有限,一些考據略顯粗糙。
但依然可從文字間,感受到泰雅人在一場場壯烈戰鬥中 勇鬥頑強
對抗人數與裝備絕對優勢的日本軍警。
本書紀錄著在角板山(631m)與李棟山(1913m)之間的戰鬥,兩座山
分別位於桃園復興與新竹尖石鄉,為泰雅族人的傳統領域。
佐久間就任台灣總督後,展開強勢理番政策,一路延伸隘勇線沿途招安番社
1906~1910年間,多數部落皆歸順,除李棟山周遭六個部落。
其中包括Gaogan ガオカン社(桃園復興區三光里)、
Marqwang マリコアン蕃(尖石鄉玉峰村一帶)
和Kinazi キナジー蕃(尖石鄉秀巒村一帶)
各部落位置概要圖
https://imgur.com/FjVa6qm
圖片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日治三十萬分之一台灣全圖(1934)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總督府於明治43年(1910) 決定征剿這些未歸順的部落
分別於1910年 攻略Gaogan,1911年打下李棟山並於其上修築砲台
再於大正元年(1912)與隔年依序平定 Marqwang和Kinazi諸社。
數年間的戰鬥,日軍雖以李棟山為指揮中心並倚仗其砲台炮台與源源不絕的兵力補給
持續向近2000公尺高的山巔進攻,
這幾個部落彼此互相馳援,多次給日軍警造成沉重打擊。
因為篇幅較長將會分成幾篇來介紹。
<序幕> 因樟腦而起的爭端
桃園大溪東邊丘陵地,在清代就已經是漢蕃交界,為開採樟腦漢人開始
深入泰雅族的傳統領域頻頻遭泰雅人出草,直到日治初期仍稱此為"蕃害"
1899年總督兒玉源太郎將樟腦歸為專賣後,樟腦事業更為擴大,
導致三角湧的大豹群(Ncaq)、大嵙崁前山群(Msbtunux)和馬武督群(Mudu)聯盟一起反抗
並且與潛伏抗日的漢人相互呼應 大舉攻擊腦寮與獵殺腦丁。
1900年6月 數千腦寮工人被驅逐,其中被殺者約莫數十至百餘
總督府隨即宣告封山暫停開採,然而這完全不代表日本準備妥協,在8月出動
第一混成旅團駐守於大嵙崁(大溪)的一支中隊(133人),由中隊長 藤岡大尉率領
並有警察隊254人支援,由警部 瀨口指揮,前往鎮壓反抗的泰雅族人。
21日雙方於阿姆坪遭遇,日軍連同指揮官藤岡大尉 8人中彈身亡並有多人負傷
瀨口警部也受重傷不得不後撤。
台北方面馬上調派援軍,於9月9日增援駐於台北的守軍
含步兵第三大隊內的150人與砲兵第一大隊下轄一臼砲小隊
由第三大隊隊長 寺本龍夫中佐指揮於大嵙崁溪右岸高地架設陣地。
隨即來自三角湧(三峽)的消息,前一日又有樟腦寮遭到襲擊,
並在十三添庄以西有警察與保甲的巡守隊 遭遇蕃人並有小規模交火。
這也表示整支部隊有可能遭遇,東南方與逐步自北面逼近的包夾
15日二門臼砲全力展開射擊,但最終仍決定於17日後撤。
枕頭山周邊地形概略圖
https://imgur.com/lULPstp
圖片來源:日治五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1907)
10月28至30日 兒玉總督派出中村參謀長到大嵙崁視察戰況
決定放棄武力征討,回到隘勇線監視防禦的手段。
但也形同丟失掉過去漢人開墾的丘陵地。
這一次挫敗也推遲了對日本進軍新竹山區的計畫,
然而這對泰雅族人 卻僅僅只是一個短短得以喘息的空檔
未來隘勇線的推進,將更兇狠與無情。
下集預告: 枕頭山戰役 第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