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最近讀書的心得。
其實以前一直不是很理解地中海的划槳戰艦,從古典時代的雅典、迦太基、羅馬共和,
到了中世紀的拜占庭和阿拉伯、中世紀後期的義大利各邦,再到近世文藝復興時代,
到底有什麼明顯的差異。
最近在看關於東羅馬的一些書,終於理解到中間的一些變化。
1.古典時期末期(3~6世紀)
在古典時期的後半段,所謂的希臘化時代和羅馬共和後期,
最主流的戰艦是五槳座戰艦(Quinquereme),
而直到羅馬帝國前期仍在廣泛使用的上一代主力為三槳座戰艦(Trireme)。
此一時期的戰艦普遍裝備撞角,雖然撞角的戰術價值有所下滑,仍不失為主力兵器。
除了可以直接摧毀船艦航行能力的撞角之外,投射火力和接舷白刃戰也一直很普遍。
在羅馬帝國後期,船艦開始有明顯的變化,直接的影響是Dromon的崛起。
Dromon是從羅馬帝國早期的輕型戰艦(以Liburna最具代表性)發展而來,
因此比較早期的Dromon都是略顯輕型的船艦。
Dromon和希臘化時代的戰艦相較,最具代表性的是捨棄撞角和使用三角帆。
目前研究認為捨棄撞角的主要的原因是船隻建造方式有所變化,
古典時期的戰艦普遍使用榫卯來密合木板,當船殼受到衝擊時,木片容易碎裂,
到了古典末期和中世紀初期,船隻逐漸不再利用榫卯來構築船殼,
而是在優先定住骨架後,船殼用木片釘住後,另外用軟的材料來堵住縫隙。
使用榫卯的話,船殼平時輕又穩、也不太會漏水,但是就很沒彈性容易斷開,
改成新的造船模式之後,船身沒那麼容易被撞開大洞,而且小洞可以用補的,
船隻的損管能力就可以大幅提高,撞角的「殺船」功能因此削弱到被淘汰。
取代撞角的是水線以上的長竿,除了破浪以改善航行速度之外,
戰術上也用於衝撞敵方船艦,尤其是要撞斷敵方艦艇兩側的槳,使對方失去機動力,
淪為己方投射火力的活靶且難以逃脫,登船時長竿也可以用來架在敵方船隻之上,
稍微壓住敵艦,己方士兵比較容易跳過去。
雖然衝撞仍是戰術重點,但是已經不再有殺船的目標或效果了。
三角帆的部分,主要是容易操縱,對遠程航行來說比較有利。
結合船首設計與桅杆、帆面的差異後,Dromon以及其所發展下去的船種,
就得以在速度上優於過往古典時期的戰艦。事實上,Dromon本來的意思就是快船。
其他的設計差異還包含:完全甲板的出現(早期的船艦沒有把甲板蓋滿),
以及不再使用外伸槳架(outrigger,從船體側舷水平延伸出去的陽台架構),
槳手都直接坐在有船身內,下層的槳手有甲板保護。
由於海戰中不再有殺船的裝備(希臘火不具相同的戰術地位),所以戰術上都是先投射,
接著再逼近打白刃戰,想辦法把敵方的人員都殺傷殆盡或使船隻失去行動能力,
但是就沒有撞沉對方的觀念了。
(希臘火必須在平穩的海象、風向時才有用,而且運用上並不是那麼方便有效)
2.拉丁海權的崛起(10~11世紀)
Dromon系統後來再次發展出較為重型的戰艦,構成拜占庭和阿拉伯諸國的海軍主力;
在另一邊,隨著西羅馬與其領土繼承者的海權實力在中世紀初期嚴重衰頹,
義大利地區的新興海事城邦一開始都是自東地中海仿效船隻設計。
到了10世紀卻出現了一波重要的變革,那就是alla sensile此一划槳方法。
板上Nomic大以前撰文「16世紀地中海的划槳艦」時提過,
alla sensile指的是每一名划槳手各自划自己的槳,但是Dromon也是如此,
所以到底差異在哪裡呢?
Dromon延續自古典時期以來的慣例,槳手都是坐在板凳上划船,
此外,比較重型的Dromon是雙槳座戰艦,也就是說划槳手分配在兩層甲板,
上下兩列來划船,下層的槳手必須在低矮的空間、較不通風的環境之中。
alla sensile的划槳模式就完全不同,是:無論多少條槳,一率都在上層甲板划船。
在這樣的架構下,外伸槳架再次興起,划槳手是內外分層,而不再是上下分層。
如此一來,所有人都位在上層甲板,雖然是比較暴露在外,但也較為舒適,
更重要的是既然沒有天花板限制,划槳方法就可以大改:
自11世紀以後的拉丁海權,是以站─坐方式划槳,不是一直坐著,
先站起來身體往前傾,接著用力划槳的同時身子往後靠到椅背上。
如此一來就能夠發揮全身的力氣而不是只用手臂划槳,每一次划的距離也可以更遠。
在使用外伸槳架的時候,划槳的力矩也可以對槳手更有利,畢竟支點往外移,
可以去調整槳手、槳和支點的相對位置與距離。
換言之,使用alla sensile的划槳系統之後,船艦的效能可以有所提升,
尤其是在長途上而言,可以讓划槳船於同等時間內航行更遠。
由於所有人員都在上層,甲板以下也更方便儲存補給品,一來一往之下,
船艦就可以比過往航行更遠且更久才靠岸補給,戰略投射能力強大許多。
在戰術上,所有的划槳手都在上層,代表所有人都可以在接舷的時候立即參加戰鬥,
而不像過去上下分層的時候,下層的槳手在船隻禦敵時候很難參戰。
11世紀以降,拉丁世界發動十字軍,遠自義大利地區往中東進行戰略投射,
就是和義大利的戰艦可以進行比較遠程的航行有關(跟之前比)。
拜占庭的海權逐漸衰頹固然與國勢有關,但也是因為Dromon系統受到嚴峻挑戰與淘汰,
君士坦丁堡不再掌握最優異的航海技術,拜占庭帝國末期也已經不再使用Dromon,
使用拉丁世界改良過的galea。
值得一提的是,15世紀之後較顯普及的alla scaloccio是多人划一槳,
經過實證之後效率是比古典模式更差的,不過這方法本來就是用雜魚湊數,
效率低下也不奇怪。
本文最主要的參考資料是
The Age of the DROMON: The Byzantine Navy ca 500-1204 (Brill,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