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常常充滿對明朝帆船的溢美之詞,由其在明粉口中,明朝造船科技天下無雙,他喊
第二無人敢喊第一,在此,我來說說明朝帆船的缺點
1.船隻結構不利於載貨:
如果說說西式帆船的船隻結構是人的肋骨,內部是中空的,那明朝帆船的結構就是竹子;
船身被一節節的橫隔板所隔開, 橫隔板除了構成水密艙,它也是支撐起明朝帆船的結構
,
往往一艘明朝帆船有多達十幾個水密艙。
雖然水密艙有助於讓船隻比較不易沉沒,但它也限制了船艙的大小,各船艙的物資與人員
無法移動,人必須要從水密艙爬到甲板,才能到隔壁艙房,居住上十分不便。再者各水密
艙的長度太短,以明末的趕繒船為例,艙長才3公尺,船隻無法裝上太大或太長的貨物,
這限制載貨的種類。
2.效率低且不易轉向的硬帆:
相較於西方船隻有多種風帆,能用三角縱帆、斜桁帆轉動來吃到側風,便可採之字航行於
多風向的地方;而明朝帆船的帆種單一,桅杆上就只有掛上一面由竹篾、草席或葦席織成
的硬帆。
因為帆種單一無法配合,不易吃到多方面風。且明朝帆船並沒有使用動滑輪[註1],轉動/
操作如此重的硬帆甚為不便,航行時只能倚賴風向固定的季風[註2],年復一年的航行於
固定路線。所以明朝帆船只能沿者海岸逐島航行(包含導航技術的原因),不敢去於陌生的
水域[註3]。且與一般大眾所想的不同,硬帆在吃風上其實不如軟帆,帆的形狀其實更重
要[註4]。
雖然清朝戰船開始也裝上西式的上桅帆與支索帆(清朝人稱為沾花戴帽),但那是清朝的事
[註5]。
註1:曾樹銘 (2009). 華舶的奧秘
註2:毛漢光(2018)."臺閩間的明清古船─臺灣海峽史之一".P16
註3:同上,P20
註4:丁永良 (2010). "風帆空氣動力學特性研究試驗"
註5:李天鳴."兵不可一日不備"
3.水阻甚大的船型:
水阻分為黏性水阻與興波阻力,而黏性水阻又再分為磨擦水阻與形狀水阻。風帆船隻因為
速度不快,所以基本上只要考慮黏性水阻,而船型對黏性水阻的影響很大。
比較了《四種典型中國式古帆船性能之比較》與《Performance Predictions for the
East Indiaman Götheborg》這兩個論文,在一二節的低速狀態下,明朝帆船與西方船隻
的水阻並無差別;但明朝帆船在4節以後,所需推力開始急速上升[註1],這表示在高速行
駛時,明朝帆船的總體水阻將大為增加,需要更多的力去推它,才能增加速度,所以明朝
帆船的船型不適合高速行駛。而Götheborg號的船速在6節以後總阻力才開始增大,之前
則維持在0.004左右。且根據大陸復原的趕繒船航行實驗,該船的最大航速到6節就已經頂
天了[註2]。
註1:
陳政宏."風帆空氣動力學特性研究試驗".P10
註2:
许路(2008).”清初福建赶增战船复原研究”.P10
4.不利於砲戰的船身結構:
以明朝的海戰戰術來說,艏砲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是船上少有的數千斤大砲,發射的砲彈
能對敵船造成重大損傷,但問題是明朝帆船的船型卻不利於艏砲的發射。
以明朝福船為例,福船的樣子就像跟大香蕉,且上擴下窄,船底成U型。問題就在於它的
艏艉並不對稱。當福船靜止時,船的艏艉並不是平行於水面,而是頭高尾低,這表示放在
船頭的重砲是朝天上的;你要等到船頭被浪壓下,火炮與海面成平行時,你的艏砲才容易
瞄準,那時打出去命中率才高,不然砲彈就只能飛上天或當魚雷。而且水密艙狹小,也限
制了側舷砲的大小;大型的火炮無法放入艙內,更別說擺在四輪砲車上吸收後座力;側舷砲
擺在砲架上,而砲架釘死在甲板上;砲不能太大,不然砲的後座力會撕裂甲板與船舷;《台
灣外記》提到,如果水師將領想自殺,除了引爆火藥庫以外,他可以兩侧側舷砲一起齊射
,這樣砲的後座力能撕裂船身,船可自沉。
5.落後的舵:
雖然中國人使用舵比西方人早了1000年,但一直沒多大進步;當十七世紀中葉,西方人把
方向盤與舵結合後,只要轉動方向盤,連桿就會帶動舵的轉向,加上一些省力裝置,操作
起來既方面又快速。但明朝帆船還是靠捎公用搖櫓的方式在操作舵,既費力又反應緩慢。
而且中式的船舵還容易被風浪打壞,通常要準備 2~3 套備用舵當消耗品;嘉靖年間,使者
陳侃的封舟船舵就因為風浪報銷過,把備用舵換上才繼續航行,後來清朝封舟的船舵用了
西洋造法,不用另外再備有副舵,對此,徐葆光還跟船長爭論過[註1]。
註1:https://kknews.cc/zh-tw/history/qe23r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