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德義指揮體系及其問題(1941年6月-1942年1月):
1941年5-6月,在經過了一連串以邊境據點為主要戰場的三次短暫拉鋸戰(簡捷行動:5月
15-16日;天蠍行動:5月26-27日;戰斧行動:6月15-17日)後,軸心軍成功穩住埃及邊
境一帶防線;雖然義軍的缺點在機動戰中仍然明顯,但是他們已經在陣地防守戰當中證明
其並非完全不堪一擊:戰斧作戰前夕隆美爾在邊境一帶緊急佈防的一連串陣地在英軍發動
進攻後成功拖延英軍攻擊進展,其中義軍在哈法亞隘道西北夸拉拉山地佈防的砲兵部隊更
是數次擊退英軍的主攻,成功掩護最重要的隘道並證明其必要性;由於德軍數量實在不足
,北非德軍必須維持其機動打擊部隊的角色而將至少一大部分的陣地防守任務交由義軍執
行。
即使如此,沒有一個前線指揮官統一指揮前線部隊對於德軍高層來說仍然是個問題,因此
德軍陸軍總司令部在獲得最高統帥部同意後,採取了一連串的迂迴措施試圖取得部分的主
導權:根據哈爾德的記載,由於希特勒本人特別希望隆美爾不歸於某個德軍陸軍指揮官指
揮,德軍陸軍總司令部提議指派一個總人數達162人的參謀團給義軍的北非總司令加里波
底。原本墨索里尼和義國最高統帥部已經同意,但是當6月10日該參謀團長向加里波底報
到時,他卻拒絕接受此任命:加里波底給義國最高統帥部的報告中提到,他或者隆美爾都
沒有要求指派這個參謀團;此外,他也提醒上級接受這個參謀團可能會導致德軍更進一步
介入北非戰事的可能性。
於是德義高層關於北非軸心軍的指揮鍊進入再協商階段:可能是認識到隆美爾個人的行動
對於打消原本義國一觸即發的政治危機的指標性意義,義國最高統帥部的總參謀長卡伐里
羅(Ugo Cavallero, 1880 – 1943)提議在隆美爾或是義軍將領擔任指揮官的前提下接
受此參謀團;剛把不合的指揮官和參謀群幾乎全打發回德國的隆美爾則認為這個參謀團正
好可以取代空缺;德國陸軍總司令部於6月1日提出建立非洲裝甲兵團並讓隆美爾擔任指揮
官的折衷方案,但是加里波底持續抗拒指派德軍參謀團的提案。這個情況僵持到了7月18
日,加里波底的職務被巴斯提可(Ettore Bastico, 1876 – 1972)取代為止才總算打開
:7月31日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命令該參謀團重組並歸屬於新成立的非洲裝甲兵團底下;可
能在隆美爾的提議下,非洲軍軍長則另由成功閃擊巴爾幹半島的德軍指揮官當中抽調,由
克魯威爾擔任。
在這裡必須要注意到隆美爾的發言權隨著席蘭尼加的突擊成功以及邊境的成功防守戰而隨
之水漲船高:靠著手上極少的資源,他成功的扭轉軸心軍北非的局勢並且消除了短期內英
軍在北非的威脅,加上其所帶來的宣傳效果以及迫在眉睫的對蘇作戰,德義高層的確有給
予隆美爾特殊對待的理由。而哈爾德的保守策略(以及可能的檯面下小動作)則起了反作
用:透過隆美爾的成功作戰,德國最高統帥部在北非的影響力不但沒有得到抑制反而得以
強化,而隨即展開的對蘇作戰也確定了在短時間之間軸心軍的北非指揮體系將不會有多大
改變。
新成立的非洲裝甲兵團麾下包含了軸心軍大部分的前線部隊:德意志非洲軍、負責包圍多
布魯克的四個義大利步兵師組成的義軍第二十一軍、防守巴爾地亞和邊界陣地的義軍沙弗
那步兵師,以及零散的德義軍部隊(其中的德軍部隊後來改編為「非洲特種師」,最後於
1941年11月28日再次改編為第九十輕裝師);由於理解到機動部隊在無障礙沙漠中的重要
意義,義軍另外將機動性最高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