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arsen (carsen)
2021-12-01 15:06:09如果以明朝末年遼西的幾次圍城戰役來看,圍城的清軍在戰場上佔有較多主動優勢,
使得較為被動應對的明軍無法內外夾擊:
圍城的清軍擁有野戰優勢,使得清軍能夠主動截斷明軍的堡臺、城池,後期甚至能夠
以行動緩慢的牛車載運重炮,圍攻明軍的據點。進攻方初期在進攻區域的野戰優勢,
是圍城的先決條件,迫使防守方收縮兵力,依托堡臺、城池自保,拖延時間等待增援。
進攻方此時可以抄掠城外區域獲得補給資源,或者破壞防守方的工事以及後勤等等。
如果進攻方後期仍然保有野戰優勢,那麼防守方的增援部隊也會冒著很高的風險。
例如1626年的寧遠之戰,明軍前線據點不戰而棄,補給轉運要地覺華島被清軍攻克,
使得遼西明軍損失了8成以上的糧食、豆料,前線百餘公里的推進據點遭到破壞。
圍城的清軍具有明確戰略目標,使得清軍一直累積戰略優勢。圍城曠日費時,進攻方
長時間在野外紮營也容易生病,對於補給資源、兵力士氣、主帥威信都是很大的消耗。
因此進攻方若採取圍城策略,目標一般是為了要破壞該據點,以取得局部戰略優勢,
否則不會輕易實施。
例如1627年的寧錦之戰,清軍在攻擊朝鮮之後,倉促出兵圍攻錦州城的明軍,又分兵
前出攻擊70公里之外的寧遠城,阻礙明軍增援。清軍這次圍攻持續了一個月,破壞了
明軍在前線的屯田,以及在大凌河、小凌河的築城,但無法攻克錦州城,清軍有相當
的損失。而明軍於戰後一度放棄了錦州城,後退到20公里外的杏山城駐防。因此雖然
清軍主動撤退,沒有在戰場上取得完全勝利,但仍然再次達成破壞明軍前線推進據點
的戰略目標。
圍城的清軍持續改進圍城戰術,使得清軍運用兵力更靈活有效,一方面能夠阻擋城內
明軍出擊,一方面能夠攔截增援明軍。進攻方圍城能力的提升,使得防守方為了解圍,
造成軍事、財政、政治各方面更加沉重的負擔。
例如1631年的大凌河之戰,清軍在大凌河城包圍了遼西明軍的最高指揮武將祖大壽,
新採用的圍城戰術,是在四面挖掘多道壕溝,以及修築帶有垛口的土牆,結結實實讓
明軍不易突圍,並且運用剛獲得的西式火炮摧毀外圍堡臺,清軍也幾度擊敗25公里外
的錦州城增援明軍。這次圍攻持續了三個月,逼迫祖大壽開城投降,重挫遼西明軍。
1639年,清軍攻擊錦州城南方的松山城,排列二十餘門西式火炮,轟擊南面城牆摧毀
城堞,後續以雲梯攀登卻未能攻克,但仍然展示出新的攻城戰術。
清軍的這些圍城優勢匯合起來,稍後於1640年至1642年的松錦之戰,迫使明軍不得不
在錦州城、松山城等地,長期集中兵力對抗包圍錦州城的清軍,決戰最終敗北失利,
劇烈消耗了明朝殘存的實力。
作者:
overno (狗不理)
2021-12-01 18:32:001631年時的大凌河城尚有城垛未完工,且城內儲糧不足清軍野戰能力太強,大幅壓縮明軍可用的戰術選擇
當時明軍唯一有利條件 是後金還同時對抗蒙古及朝鮮,無法全力投入對明怕拖久了 其他地方有事1637才差不多完全減除蒙古朝鮮威脅
不友善勢力在側背存在就是威脅不是只有已成軍事戰場對抗才是威脅所以後金主力對蒙古朝鮮多次動手削弱可不是後金閒閒沒事想去郊遊走走
打朝鮮是劫掠資源,控制蒙古是為了迂迴遼西走廊都是攻勢爭取更多優勢,朝鮮哪能造成什麼威脅別鬧了
作者:
overno (狗不理)
2021-12-02 09:52:00後金的強大野戰能力,是能 圍點打援的關鍵,之前版上有討論,將關外城堡衛所改建成歐式稜堡,減少駐軍,增加存糧,以延長守軍防禦時間,拖耗後金圍城軍的補給消耗,待後金師老困疺後,再派主力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