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落後是個問題
但是清朝更大的問題是整個國家從上到下的迂腐, 完全低估英國人的能力, 然後自己組織無法想像的糟
1: 清朝主動提升衝突, 但是卻準備極度不彰
只有區域性, 縣城級各自開始招兵買馬, 修建堡壘
中央完全沒有把鴉片戰爭當會是動搖國本的戰爭
大概到1841夏季英軍出現在鎮海一帶中央才知道事態嚴重
鴉片戰爭1839九月就開打了, 廣州都被英軍自由進出好幾年了
結果朝廷完全被虛報的戰況蒙蔽,還在把英國遠征軍當海盜在應付(各省自己的事)
2: 感覺很多人誤會鴉片戰爭的戰爭型態
很多人想像是清軍用超級人力用跨時代的人海戰術衝上去結果被英軍船堅炮利打爆
實際上是清軍大多時間都在避戰, 老實講避戰可能講太好聽了,講不戰而潰可能更像
鴉片戰爭大多的戰鬥都是奪取要塞和登陸攻城, 鮮少會戰
通常發生的事就是英軍出現 (而且不是突然出現, 常常是就大辣辣地在港口外集結和封鎖整個月後才進攻)
守軍先跑一半, 或甚至像整個上海駐軍都沒抵抗就棄城逃走之類的
(我不是開玩笑的, 英軍進上海唯一傷亡是五個人中暑)
然後英軍上岸時都完全沒遇到抵抗, 然後指揮官評論說看不出清朝有嘗試佈防的樣子
清軍寧可去找平坦地形方便戰敗時大家撤退也不願意死守任何優勢地形或城市
為何?
因為又再度的制度腐敗
軍隊經常積欠已經很低的薪資, 武器要跟中世紀一樣自備都常有
後勤系統幾乎不存在, 軍隊只能就地補給
我想清軍的軍隊到處就地補給造成的損傷可能比英軍造成的直接傷害還多
人民也沒有對英軍有很大敵意, 經常英軍能夠直接跟當地商人購買補給和提供情報
裝備問題的癥結也不是清軍只有flintlock, matchlock但英軍有下一代的precussion cap
問題是更糟的清軍連上個世紀的火槍都太少
最後英軍的戰略機動力和主動太高, 清軍經常沒有數量優勢
通常有辦法數量優勢的戰鬥是類似這樣:
英軍佔領xx縣城, 丟下700個守軍, 然後主力就走了
然後過了一個月後清軍才終於集結到3000個人 (雖然計畫是要兩萬人, 但是完全無法做到)
嘗試奇襲, 結果當地人老早就已經跟駐軍警告了
英軍且戰且退了一整天打到都退到街道上,戰鬥聽起來好像戰況很激烈
結果讀戰報英軍只死10個人, 清軍損失一千人
一個月後英軍自己拔防自己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