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altlake (SaltLake)》之銘言:
: 甲午戰爭經常被用來驗收當年日清兩國變法維新的重要事件。
: 純就軍事方面說,當年有所謂甲午戰爭實乃李鴻章為首的淮軍
: 系統單挑日本帝國全國軍隊之說。另外戰爭期間清軍的糧餉補
: 給系統的效率顯然低於日軍者。
: 問題是,清末那時,固然清國中央對於地方軍權的掌握明顯
: 鬆動,最明顯就是憑太平天國期間新興的湘軍淮軍等地方義勇
: 軍系統蓋過中央八騎綠營等傳統軍系統。於是甲午戰爭時,清
: 國軍系除了有中央地方系統之爭,還有地方軍的各派系之爭。
: 但是同時的日本帝國如何完成中央軍權的統一? 為何當時的日
: 軍不再像是古時候封臣幕府征伐朝鮮那時,幕府將軍集結各路
: 諸侯的各路私軍?
: 另外就是日清兩國的軍隊補給系統。日軍方面如何與何時做
: 到中央政府能從全國各地稅收順利轉換成各式武器與糧餉之後
: 統一運送給「日本國的軍隊」?
這不是很多人說的什麼腐不腐化的問題,而是很多「結構」,清早就沒有
而日本自中世紀以來,已經發展得早就很先進
日本從戰國到江戶,商業體系(即補給體系)與政治體系(即官僚體系)
早就已經很發達完備
各藩國的武士,轉換成現代民族國家的小學教師、中學教師,搞愛國教育與軍訓
這都是完全無縫接軌的,那是他們本來就一直在做的事情,只是改了個長官
各藩國的政商體系(即與商人溝通的奉行武士)是經過幾百年發展的
奉行(華人最熟的形象,大概就是石田三成這種專門管帳和監督的)
早就在各藩國裡非常普遍了,這些奉行武士與商家都會算術
他們轉換成現代民族國家的財政官僚,也是無縫接軌的
動員全國的武器糧餉,統一運送給日本國的軍隊
這件事情在明治的三百年前,豐臣秀吉時代,他們就已經早就會了、有能力了
另外每個藩國尚武之風都很強,武士被要求文武兩立,在和平時代也每天打劍道
風氣也感染到民間,所有人的基礎體力與戰鬥力、凝聚力本來就很強
中原帝國首先本身不允許富可敵國的豪商存在,是重點對付剪除對象
科舉出來的官員,是「流官制」,把A地出身的官員調到B地
流官的目的是防止生根
不生根,你的經驗與知識都不會積累
所以滿清帝國關內佔領區的財政效率一直都很差
因為沒有具有足夠能力的官員
天下儒生都是只懂抽象哲學、只會無為而治,不懂算術、組織、兵事具體技術的人
突然要轉型成現代民族國家,需要幾百萬的中小學教師、幾百萬的財政官僚
這些人從哪裡來?根本沒有辦法供應
明治日本需要中小學教師與財政官僚,從中下級武士就可以無痛轉換了,完全是現成的
甚至下級士族還是供應過度的,需要被釋放到民間
究其根本,還是因為現代世界(西方世界)本來就是從中世紀封建社會轉換而來的
日本一直都是中世紀封建社會,所以現代化很簡單,幾乎可以無縫接軌
滿清文明季候已經很晚,只能從零開始
滿清帝國根本沒有什麼長期抗戰能力,因為他沒有基層,也不存在國家機器
國家機器具體就是指現代民族國家所需要的中小學教師、財政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