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遼戰役中的明軍:明軍的騎兵戰力
遼東鎮向來以騎兵為野戰主力,步兵和車營僅作為輔助戰力。根據《遼東志》、《四鎮三
關志》的遼東鎮騎兵操法,可知遼東鎮的騎兵習慣上會分成三個梯隊輪流上前接戰,此一
習慣也可以從萬曆到崇禎年間的諸多塘報得到證實。遼東鎮的騎兵也有下馬作戰的戰術,
《四鎮三關志》的描述是分成兩個梯隊接戰。另一方面,《開原圖說》的騎戰戰術是分成
兩個梯隊,各隊騎兵包含弓箭手十五人、長槍手十人,另有火器、督戰等隊;下馬戰術則
是布設拒馬槍,以弓箭和銃、炮火力擊退來襲敵軍,也提及若倉促應戰來不及布置拒馬槍
,可以憑藉火力且戰且走,戰術的設想完全是應對前來攻擊的敵對騎兵。事實上,撫順之
戰時,遼東鎮精銳就是在謝哩甸下馬列營防禦。
除了遼東當地的騎兵之外,瀋遼戰役時的明軍騎兵還包含了自撫順之戰以降,歷次調派的
各地省鎮援軍中的騎兵。從前述的增援相關紀錄可知,宣大山西、延寧甘固、薊昌真保等
邊鎮都曾派遣大量騎兵前往關外,甚至還包含了甘肅的蒙古土司,而內陸的河南毛兵也曾
計畫要招募少量騎兵。然而,北方邊鎮早在薩爾滸之戰時就已經調派大批騎兵赴援,宣大
山西尤其派出了不少精銳,薩爾滸戰後派遣的多為老弱和新兵,戰力頗為有限。明軍各邊
鎮的風格雖有差異,因為將校軍官經常輪換,騎兵戰術差異有限,大致都是以家丁、降夷
等精銳率先衝鋒,或是部隊下馬列陣施放銃炮弓箭。
熊廷弼在討論操練騎兵時,卻不重視下馬步行的衝戰,只要求訓練在騎馬衝鋒時如何使用
弓箭、槍、棍、刀、銃等各式武器攻擊靶子,並且用木刀、木棍來練習近戰武藝。熊廷弼
提及的這幾類武器,大概也顯示出明軍騎兵主要使用的武器為何,弓箭、腰刀、長槍、大
棒等自不用多言,火銃則是以三眼銃居多,也有一些鳥銃。
雖然明軍集結大批騎兵單位,實際上戰馬的數量一直不樂觀。由於官兵餵養馬匹的方法不
夠嚴謹,明軍的補給轉運也一直有所困難,明軍戰馬的非戰鬥損耗相當高昂,即使後來有
所改善,採購馬匹作為補充的數量與品質也不盡理想。更別提明軍士兵不斷出現逃亡,或
者官兵的士氣不甚穩定,都使明軍騎兵的戰力比較存疑,泰昌元年八月的交戰,以及天啟
元年二月在奉集堡外圍的戰鬥,都顯示明軍騎兵難以與後金抗衡。
到了瀋、遼戰役不久前,明廷的報告顯示遼東明軍有領新餉的兵力十六萬餘人,馬匹超過
六萬匹,絕大部分應是騎兵的馬匹。由於騎兵除了戰馬外,每四人還需要一匹馱馬,則明
軍在遼河以東的騎兵戰力最多可達四萬騎,其實已經很不少。不過,考慮到明軍還需要馬
匹協助運輸火炮與步兵輜重等,明軍集結在遼東的騎兵大概是在三萬餘騎。
▌瀋遼戰役中的明軍:川、土、浙、狼、毛兵等精銳步兵
瀋遼戰役中,明軍最亮眼的軍系便是由川、貴、湖、廣的土司兵以及浙江兵,屯助於虎皮
驛與黃山的集團,這支部隊先是在渾河之戰和後金軍打得火花四射,後續又在遼陽之戰參
與了激烈戰鬥。
關內援軍之中,川軍無疑是僅次於西北邊鎮兵的重要軍系。薩爾滸戰役爆發當下的萬曆47
年二月底,第一批川兵10,532人剛剛出山海關,並於三月到達遼陽協防。明廷在撫順戰役
後原本研議調派的川兵是六千人,後來明廷基於劉綎的提案再做精簡調整,於萬曆46年七
月下令調派川兵9,829人。不太確定為何到達的兵力竟然比原本下令的還多出數百人,可
能是包含了各將領的家丁。
薩爾滸戰後,熊廷弼陸續請求調派關內各地的將校,又根據川兵軍官的意見請求調派各地
土司兵。根據《籌遼碩畫》卷之九的劉綎提案,以及《明實錄》與《熊廷弼集》提及的後
續執行與續調,可知道至泰昌元年,抵達遼東的川兵和土兵應該包含:
陳策、童仲奎、雷安民......等將領,各帶家丁赴任,推測合計約2000
周世祿,夷兵併部兵1000~1500,夷兵推測為500~1000,合計約2000
周敦吉、鄧起龍,能使火器夷兵500~600
袁見龍,漢夷殺手馬步1000~2000
吳文傑、朱恩、周尚元,兵力推測為2000~2500
馬瑚、黃郎、木坡、雷坡等四司課兵,1000
六番招討天全司、高楊二家藤甲馬鞊兵,2000~3000
廣兵興寧、長樂之兵(狼兵),2900
酉陽宣撫司兵,3600
石柱宣撫司,3030
永順、保靖宣慰司,約6000
有提案但是沒有調派的兵力:
貴州象奴50人,苗刀3000柄,廣西識殺藥解藥40人,兵部否決提案
貴州水西宣慰司5000人,數次延宕後中途生變,爆發奢安之亂
施州衛十七長官司3000人,麻陽兵3000人,沒有下文,似乎沒有執行
抵達遼東的川貴湖廣的漢、土兵,合計約有兩萬六千人之多。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部隊雖
然看似同一軍系,並且大多數都是專研白刃戰的步兵,其實也包含了騎兵、弩手和火器手
等不同的戰鬥人員,只是比例可能偏低,而不同的土兵可能也有不同的陣法。《剿事汗語
》也提及川兵袁見龍部有槍手和弩手,曾與玄武營槍手一起協防長安堡,足以證明川兵有
些裝備火銃和弓弩。
關內調派去遼東的兵馬雖然多有自行攜帶盔甲兵器,但是根據熊廷弼等官員的敘述,各地
援兵到達時其實裝備大多嚴重短缺,仍需於由遼東當局協助配發補充。川兵、土兵在遼東
作戰時的裝備,最重要的紀錄就是眾所周知由後金一方描繪的「執竹桿長槍、大刀、利劍
,鐵盔之外有棉盔,鐵甲之外有棉甲」,其實這些護具和武器有很多是川兵出關後才陸續
補上。
再來是浙兵,瀋遼戰役時,遼東的浙兵分成左右兩營,營將分別是戚金和張名世,合計或
約六、七千人。其骨幹是薩爾滸戰後新招募的約四千六百人,於萬曆48年夏季到達遼東;
其餘人員可能包含薩爾滸作戰倖存的南兵與浙兵,以及將校的家丁等。這兩營浙兵的裝備
以火器為主力,包含滅虜炮和鳥銃等,但也裝備長槍、钂鈀等武器。這批浙兵的首次參戰
似是天啟元年二月的奉集堡之戰,在前往救援時曾與後金軍的小股部隊發生過戰鬥。
川、土、浙兵在瀋遼戰役前的部署,大致來說為陳策率領約一萬人的川、土兵,駐紮在虎
皮驛、黃山;童仲奎率領浙兵與其他川、土兵,共約一萬人,同樣屯駐在虎皮驛、黃山一
帶;湖廣土兵分配在奉集堡,由關係較佳的監軍道高出管理。
最後是毛兵,到萬曆末年的時候其實已經變成河南士兵的代稱,是以調募毛兵到後來甚至
有些是招募騎兵,而不再純粹只是山地輕步兵了。從調兵紀錄來看,至天啟元年初,遼東
的毛兵已經多至八千人左右,可能包含五到六個營。熊廷弼對於毛兵的評價不差,與川、
土、浙兵放在一起討論,然則毛兵的裝備與戰術較無討論,且曾被熊廷弼充作戰車兵和城
垛兵。由於毛兵在萬曆48年秋季被改派往東南方向協防鎮江、寬甸、靉陽等據點,可能大
多沒有參與到瀋陽與遼陽的大戰。
▌瀋遼戰役中的明軍:渾河之戰的明軍戰鬥序列
瀋陽淪陷後,明軍原本準備馳援北上的野戰兵團在猶豫之中選擇了試圖反攻,並且與後金
軍在渾河進行了一場大戰。這場戰役引發許多現代討論者的關注,但是很少有人認真研究
明軍到底投入多少兵力。事實上,渾河之戰──此處定義為涵蓋渾河橋、白塔鋪、渾河橋
南五里等戰鬥──的明軍兵力相當龐大,只是協同低落而被各個擊破。
渾河以北的戰鬥,已知是由石柱土兵率先過河,其餘各營陸續進發。由於在北岸作戰的將
領包含吳文傑、周敦吉、秦邦屏、周世祿、鄧起龍、袁見龍、冉見龍等人,可知參與北岸
戰鬥的明軍包含:
石柱兵,近三千人
酉陽兵,三千餘人
川兵(此指萬曆47年二月底出關者),約六千人
川兵原本有一萬多人,但是扣除陸續戰鬥與非戰鬥減員,以及虎皮驛留守人員等,乃至於
少部分仍留在南岸,推測約為六千人。
以上合計約一萬兩千人,又按照張銓在隔天引述川營督哨千總的證詞,明軍在北岸列為五
營;後金則稱明軍列為兩營,當是童仲奎麾下的石柱兵和周敦吉麾下的酉陽兵、川兵為一
集團,陳策麾下的周世祿等人為另一個集團。作為主將的童仲奎和陳策並未過河。
後金軍一開始投入四旗的紅拜牙喇但未能打敗川、土兵,傳統上認為是後金騎兵輕敵,不
過現代討論也有說是為了爭取時間讓後金其餘部隊備戰和趕來──後金紀錄稱戰鬥開始時
,後金的綿甲人才倉促披甲出戰──並阻止明軍構築營地或布陣。四旗的紅甲護軍兵力,
以當時約231個牛祿、各40紅甲兵、再除以二,約為四千餘騎,則後金軍在初始的突擊中
其實是以寡擊眾,也因此遭到明軍迎頭痛擊。後金後續投入四旗的「黑營」綿甲兵──黑
營為每牛祿50人──兵力大增至九千人,並於長時間的多次交戰後取勝。由此亦可知,即
使是明軍最精銳的川、土兵,在缺乏支援的情況下仍難以擊敗略少於己方的後金軍。
北岸戰鬥結束時,周世祿突圍撤出戰場後繞道南撤,吳文傑、周敦吉、秦邦屏戰死,其餘
倖存者撤至南岸的營地內。周世祿麾下的酉陽兵原本三千餘人,後續紀錄證實在渾河陣亡
約一千人,亦可應證北岸的川、土兵傷亡大半的明軍戰報。
後金軍過河之後,先在白塔鋪遭遇明軍從武靖營和遼陽等地的增援兵力,由朱萬良和姜弼
指揮。後金方面提及此戰的明軍還有從奉吉堡而來的李秉誠,但明軍戰報沒有,所以有人
認為李秉誠並未參戰。《明實錄》可以確認永順、保靖土司兵曾參與渾河戰役,而永、保
土司兵原先是屯駐在奉集堡,則可知奉集堡曾派遣救援部隊,只不能確認李秉誠本人是否
前來。由於奉集堡為明軍最前線,我認為李秉誠本人應該沒有親自出戰。
這也就引出另一個需要澄清的問題,那就是《滿文老檔》在渾河戰役提到的「明三營步兵
俱執三庹竹木柄長槍、銳利腰刀,身上裡面穿著甲冑,頭戴厚絮綿盔,身穿如同被子般製
造的厚綿,刀槍不入」。有些討論者注意到這個句子放在渾河北岸戰鬥之後,因此未必是
描述北岸戰鬥的川、土兵,然而卻未能釐清這批步兵的來歷,乃至於誤判為爾後報稱逃亡
的武靖營步兵。
實際上,這三營的重裝步兵當為從奉集堡而來、隸屬於監軍道高出的湖廣土兵,三個營分
別是永順兵、保靖兵和廣兵,合計可能有七千人,是在明軍的增援騎兵潰退時剛抵達戰場
。後金方面的描述可以看出這些湖廣土兵的裝備與川兵非常相似。
至於明軍騎兵有多少人,較難研判,不過奉集堡兵力不到一萬七千人,除了土兵之外還包
含戰車兵、城守兵,則騎兵應該沒多少人,天啟元年二月更曾被擊敗而有損失;朱萬良進
駐遼東較久,然而他在天啟元年二月的奉集堡戰役時就曾被擊潰;姜弼則是剛調到關外不
久,後續紀錄顯示是率領較晚抵達的增援和一些先前駐紮廣寧的部隊,按照紀錄來看騎兵
似乎不算多。我認為到達白塔鋪的各路明軍騎兵,各部合計很可能不超過一萬五千人。
朱萬良隔天向張銓的報告提及明軍騎兵在當天初步交戰時曾斬首四級、獲馬四匹,對手當
是後金自承一開始派遣去偵查的兩百人;後金軍提及明軍有使用鳥銃,已知朱萬良和姜弼
先前都是薊鎮將領,可能麾下的薊鎮騎兵仍延續戚繼光時代的編裝而有鳥銃。後金軍先是
派遣四旗的騎兵前往攻擊、約五千騎,交戰後取得優勢,後續努爾哈赤和岳托也帶領各自
的騎兵加入攻擊並打敗明軍騎兵,宣稱斬首三千餘。若參考後金常見的浮報戰果虛數案例
,實際上明軍可能陣亡數百至一千餘人,加上受傷的話可能有三千人。
朱萬良的戰報只說失利,沒提到潰散,但是大概也受到相當打擊。僅管明朝官員根據戰報
痛批朱萬良望風而逃,實際上後金軍在投入四旗的騎兵後、又投入預備隊才真正取勝,則
明軍騎兵至少有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抵抗。
後金軍接著向渾河南岸五里外的明軍陣地發起攻擊,後金紀錄稱明軍有萬餘人,而根據張
銓的戰報,營內的明軍當時包含浙兵三千人、家丁二千人,以及從北岸撤退下來的部分川
兵。由於周世祿已經從西北方向撤出戰場,撤至南岸的川、土兵或有約三千人。這大約八
千人的明軍,以及前述從奉集堡前來增援的湖廣土兵,在後金軍的猛烈攻擊下最終潰敗,
損失慘重。
綜合上述,明軍在渾河──白塔鋪之戰,陸續投入的兵力包含:
參與北岸戰鬥的川、土兵,約一萬兩千人
南岸設營的浙兵與家丁,約五千人
各地派遣的騎兵,約一萬兩千人
奉集堡派遣的湖廣土兵,約七千人
合計約三萬六千人。
明軍在渾河──白塔鋪系列戰鬥中的兵力其實比當面的後金軍還要多,並且多數單位表現
不差,只是嚴重缺乏協同,各自為戰下未能整合戰力。袁應泰在瞬息萬變的戰局中,並未
親自挺進指揮與督戰,使明軍浪擲精銳的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