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清國晚期湘淮軍之前
就有人民自行接管某些地點軍事權的案例:
1.節錄自https://reurl.cc/bYaqOE
【統治府城的三郊商人】
「一府二鹿三艋舺」與其說是城市規模排名,不如說是商業化和財勢排名
府城其實指清國在台行政駐地,不是鹿港或艋舺那種商業市鎮,理論上不該在排名裡
俚語中的「一府」,實際上指府城外由商人控制的海口市鎮。台灣商人群體又稱為郊商,
府城的三大郊商又稱為府城三郊/台南三郊
府城三郊是台灣最早出現的規模化商業群體,18世紀已經有自組織功能,除了發展商業,
也會捐獻修築廟宇和交通建設
三郊成為府城社會核心的契機,是19世紀初蔡牽戰爭
▋鎮海王襲來
1800年蔡牽第一次侵攻鹿耳門,威脅三郊的貿易路線。這時開始三郊商人開始籌款募兵、
加強城防和租借船隻予水軍,主導了三郊市鎮乃至於府城的軍務
蔡牽除了從海上襲來,也佔領了府城周邊幾個區域
城北的洲仔尾是一個與東寧鄭氏有些淵源的地方,傳說中鄭森與鄭經父子在洲仔尾曾居住
並建築宅邸
蔡牽「可能」受到鄭氏傳說的影響,也將洲仔尾當作一個代表性據點而出兵進佔
▋三郊主動出擊
1806年三郊軍北上,與蔡牽軍激戰後攻佔洲仔尾。由於洲仔尾是蔡牽在台灣陸上最重要據
點,被三郊攻陷後,也導致其他地區的蔡牽軍勢崩潰四散
三郊市鎮除了商人雲集,也是漁民與碼頭工人聚集地,這些人也是三郊募兵的重點組成。
三郊軍之所以能取代府城清軍,可能也是借重了海口居民的剽悍武力
▋「統治」府城
整場陸戰,府城地區營兵有如雞肋,反而成為三郊軍攻城與協防守城的輔助部隊。戰後三
郊勢力大增,除了鞏固自己的貿易財勢地位,為自己贏得守護者的名望
道台和知府等帝國官員仍是府城首腦,但在實際社會層面,城外的商業菁英逐漸掌握府城
地區社會秩序的主導權
2.節錄自 #1ceoNRCQ (historia)
推 gary76: 你預設的時代是乾隆前還是嘉慶後?乾隆前你要問一下章宗對07/26 15:33
→ gary76: 於反賊的容忍單位,嘉慶後滿清實質上已經失去了長江以南農07/26 15:33
→ gary76: 村的直接管治能力,各地鄉鎮基本都是安全自理07/26 15:33
府城是當時台灣首要之都
連地方的防務都被人民接管
有點好奇台灣是特例
還是許多地方都是如此
若是後者
清國對地方控制力衰退的原因又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