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閃電戰?
在1939年的波蘭,法國駐華沙軍事使團團長保羅·阿門格德將軍描述了閃電戰:
德軍將俯沖轟炸機和坦克相結合以突破敵人防線的戰術體系,深入後方地區,為步兵開辟
道路;他們的任務是清除當地的零星抵抗力量,然後占領的領土。
羅伯特·M·奇蒂諾(Robert M. Citino)是這樣描述閃電戰的:
一種基於德國軍事史傳統的德國現象;作為一個大規模使用機械化部隊(包括空軍)的學
說;在2-4周的時間內追擊並消滅大量敵軍。
師、兵團和軍隊進行機動,使自己處於有利位置,在作戰層面上利用他們的裝甲先鋒創造
機會,實現對敵人的機動打擊側翼和後方,導致包圍和摧毀他的整個軍事力量;換句話說
,以最快的速度摧毀敵人,並盡量減少損失。
也許最好的學術定義是由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教授巴里·波森提出的,他將閃電戰總結為:
閃電戰強調機動性和速度,而不是火力,盡管以坦克,俯沖轟炸機,和高速反坦克或高射
炮集中在關鍵地點;閃電戰歡迎遭遇戰,它使用集中空中力量進攻和防御,為前進做好準
備。
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戰術一樣,閃電戰強調滲透,以步兵和裝甲部隊進行側翼行
動。就像一戰前的經典學說,新的學說尋求單一和雙重的包圍,它的目標是敵人指揮系統
的迷失方向和混亂,然後殲滅敵軍。這是通過深入敵軍的後方來實現的。人們認為,如果
能夠實現混亂,那麽殲滅戰也許可以發生,或者更容易發生。
閃電戰很強調時間,富勒曾說過一句話:「時間是戰爭的控制因素,機器會贏(我認為他
的意思是相較於人的兩條腿),因為它節省時間。」
以系統面來分析閃電戰
德國軍隊可以說是一個掌握了系統思維(Systems Thinking)的複雜系統,自於何謂複雜系
統,何謂系統思維,請參考Dietrich Dörner 的 《失敗的邏輯》(The Logic of
Failure)與Peter M. Senge 的《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比如在自我超越上,德軍擁有一個良好的培養領導能力的教育系統,鼓勵個人學習,並進
行只保留表現最優秀者的自然淘汰過程。
在改善改善心智模式上,德軍的訓練與養成讓成員擁有一種類似的心智模式,讓成員們有
類似的思考與處理模式,如果沒有這一點,任務指揮導向不會成功。
成員們還要有共同的願景,共同願景最簡單的說法: 「我們想要創造什麼。」我們可以
用裝甲師的建立來當最好的例子,裝甲師是德軍上上下下腦力激盪下的產物,它誕生於下
面的條件:
(1)開放式對話所表達的創意張力,為組織提供了激發思維的動力,其最好的例子就是軍
事周刊(Militär-Wochenblatt)上的大鳴大放;軍隊成員都能對該期刊投稿,無關乎階級
高低,長官也不會因為下屬撰文駁斥它的想法而惱怒,不存在官大=學問大的問題,我不
清楚黃埔是否也有類似的精神。
(2)那些致力於機動戰爭的人開始看到軍事需求與工業能力能達到他們建立裝甲師的需求
。
(3)德國軍方與其他政府官員協調一致的重新武裝策略。
(4)正如古德里安(Guderian)所說:「我們(在機械化部隊的供應方面)應該歸功於在
帝國的四年計劃中採取了全面的措施,以確保燃料和橡膠的合成製造。」
德軍的共同願景很明確,目標在於整體軍隊上的速度提升,而不是特別單位(坦克)速度上
的提升,裝甲師只是執行機動戰的工具;在下一場戰爭中實現機動作戰,不要回到一戰的
老路上。
在德國軍隊在 Von Seeckt 將軍的個人願景下,創造了一個分享相同心智模式的組織,單
位成員之間的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共同進步,促進團隊學習。
複雜系統是一種研究系統各元件之間關係如何引起其集體行為、以及系統如何與環境相互
作用並形成關係的科學方法,複雜系統的研究把整體〈或整個系統〉的行為作為研究的基
本對象,試圖以其組成元件、和其彼此相互作用來解釋系統。
複雜系統有者動態、參數互相影響、不透明...等特性,如果在處理複雜問題上採循序式
的處理一路下去,很可能因為出現新的變數,而導致處理失敗;以下是處理複雜問題的步
驟:
(1)制定目標。
(2)模型的制定與資訊收息。
(3)預測與推斷。
(4)行動規劃、決策與執行。
(5)檢視行動效果並修訂策略。
而德軍在建立裝甲單位上,可視為處理複雜問題的良好典範;透過演習/戰爭得到的反饋
,德軍高層不斷的進行修正步驟1~5,如果行不通,則退回到上一步,甚至退回到第一步
。
比如波蘭戰役後,德軍取消了輕裝師,把輕裝師改回成一般的裝甲師;根據法國戰役的經
驗,改善前進空中管制員(Forward Air Controller)的溝通模式,在巴巴羅薩,斯圖卡轟
炸機終於能炸坦克了,之前在波蘭與法國,斯圖卡只能炸戰前指定好的目標。放棄3號戰車
作為炮戰車,4號戰車作為步兵戰車的初步構想,4號戰車在未來將會挑起大樑。最後,裝
甲師的步裝比調整為2:1,步兵的增多使裝甲師更有韌性,在攻堅時也更有其力道;比如
英國裝甲師就苦於步兵不足,需要跟步兵師配合,但裝步兩者的關係又極其惡劣。
德軍把團隊建設、共同願景、個人掌握、心智模式與訓練、領導、權力下放、知識氛圍做
良好的結合,掌握了系統思維,成為一個學習性組織的典範。
閃電戰為何失敗了?
閃電戰的主要概念是圍繞著一個為中歐和西歐的短期戰役而設計、訓練和裝備的組織而建
立的。閃電戰系統的最終失敗不能歸因於一個特定的指揮官或事件。盡管許多學者認為希
特勒或俄國戰役提供了解釋,但問題可能在於Dörner所說的失敗邏輯:
「毛奇認為在某種情況下是明智而有效的措施,但在條件發生變化時,卻可能變成危險的
行動方案;我們必須掌握不斷變化的情況,絕對不能將我們對某種情況視為永恆不變。一
切都在變化中,我們必須相應調整,然而,適應特定環境的需求與我們的趨勢背道而馳。
」
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軍隊沒能調整他們的體制,無法改變其軍事組織和作戰實踐的基本
模式,也沒有對他們的戰爭方式進行改革和現代化,這導致德國無法擊敗了英國、蘇聯和
美國的軍事優勢(我懷疑德國就算100%馬力全開、上下一心都不犯錯,也打不贏);更重要
的,一直脆弱的德國政治-軍事關系被希特勒破壞,導致整個系統的失敗。
如果使用得當,閃電戰可以執行目標,同時允許戰地指揮官靈活地利用當地情況和環境,
當政治驅動的戰略尋求全面的征服和敵人的消耗時,《閃電戰》被迫面對其創造者未曾預
想到的局面,以一種不符合其預期作用的方式使用時,閃電戰失敗了,導致意想不到的後
果。
這個教訓可以也應該適用於當代系統的規劃者和領導者考慮的業務計劃和他們的實現。閃
電戰作為一種作戰系統提供了洞察靈活的價值學說、軍事文化和作戰計劃。
結論
套一個外國網友說過的話,他認為閃電戰的缺點是(1)需要高素質的軍隊(2)需要大量的載
具;當兩伊戰爭開始時,雙方都想複製閃電戰,結果變成一連串的災難。但他認為閃電戰
其實並沒有真正的被驗證過,因為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閃電戰vs閃電戰,同樣的,他也認為
大縱深戰術也沒被徹底的檢驗過,因為歷史上也沒出現過大縱深vs大縱深。
後記
此文來自美國沃思堡的教材,啥是沃思堡?美國陸軍指揮與總參謀學院(CGSC)是也,如果
要當陸軍將軍的人,一定會去進修的地方;該校有啥傑出校友?反正你聽過的美國陸軍歷
史名人,基本上一個都跑不掉;遠的如馬歇爾、巴頓、麥克阿瑟,近的到科林·鮑威爾;
那外國知名校友有誰呢,郝伯伯也念這一間。
這文並不是該書的直譯,我從新整理過;比如我把德軍的特性與第一到五項修練進行結合
,讓讀者能體會德軍為何符合第五項修練,但原文沒有;對於複雜系統處理,原文在名
詞解釋上寫了好幾頁A4,但沒放例子,我加上去了;然後我去掉綴詞,更加強調某些概念
,比如德軍的共同願景是啥,但原文語焉不詳,對德軍的共同願景,也理解錯誤(德軍的
共同願景並不只是建立裝甲師)。
對於這教材,我個人的感受是非常的common sence,全是些老生常談,別說軍迷,連一般
人都能說出來,感覺十分的水;連我12歲兒子對德國軍事理論的理解,都遠高於此
handbook。
在我看來,本群網友除了實質的統御領導與帶兵殺人放火以外,在軍事理論的理解與智力
上已經超過CGSC了,難怪海空軍總瞧不起泥腿子。
參考資料與出處
《第五項修練》
《失敗的邏輯》
《從閃電戰到波灣戰爭》
《德軍的神話與現實》
https://www.omplexity.com/blog-post/solve-problems-systems-thinki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stributed_operation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perational_level_of_war
THE OPERATIONAL ART OF BLITZKRIEG: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SYSTEMS PERSPECTIVE
https://www.armyupress.army.mil/Journals/Military-Review/English-Edition-Archives/November-December-2018/Blythe-Operational-Art/
多領域作戰:作戰準則的最新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