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任命征夷大將軍的程序叫「將軍宣下」。這是任命德川家康時所用的宣旨。
https://i.ytimg.com/vi/s420dQ-23HE/hqdefault.jpg
内大臣源朝臣
左中辨藤原朝臣光廣傳宣
權大納言藤原朝臣兼勝宣 奉
勅件人宜爲征夷大將軍者
慶長八年二月十二日中務大輔兼右大史算博士小槻宿禰孝亮奉
這到底是什麼碗糕?到底是日文還是中文?
依養老令,天皇所降下的文書有兩種:詔書、敕旨。兩種都是用中文寫的,而且格式「皆
依唐法」,是台灣人應該直接看得懂的。
唐朝實施三省六部制度,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執行。其中,中
書省起草詔書完畢後,需要交由皇帝「畫日」,就是寫上日期的意思,門下省審核完畢、
交尚書省執行前,還要交由皇帝「畫可」。並在中書省、門下省兩個地方分別要存檔、謄
抄一遍,原本存檔,抄本交給下一機關。所以,執行時會看到的那一版本,是門下省所抄
寫的,交被執行人收執,而執行後,還要再抄一遍,在尚書省存檔。範例(有刪節並加標
點):
紅字是皇帝寫的部分
________________
門下: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同門下三品上柱國穎川郡開國公鍾紹京,可光祿大夫行中
書令封越國公食實封通前滿五百戶,賜物二千段,賞奴二十人、婢十人、金銀器皿三十事
、馬十匹。給令所司給,付主者施行。(中書省起草,制書主要內容)
唐景雲元年庚戌六月二日。(起草後皇帝畫日表示認可,發還中書省。正
本存檔,抄本交門下省。門下省收到後,在後面空白的地方繼續寫,同時加上最上面門下
那兩個字。)
中書令修文館學士監修國史上柱國公蕭志忠宣(中書省主官簽名)
中散大夫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著紫佩金魚修文館學士上柱國臣趙彥昭奉(中書省通
判官簽名)
中散大夫行中書舍人修文館學士臣李行(中書省判官簽名)
(以下門下省開始寫)
特進侍中監修國史上柱國 國公臣安石(門下省主官簽名)
中大夫守黃門侍郎上柱國臣日知(通判官簽名)
朝議大夫守給事中上柱國臣顒等言(判官簽名):
制書如右,請奉
制付外施行。謹言。(表示門下省通過沒有異議)
唐景雲元年庚戌六月二十四日
制可(皇帝畫可,發還門下省,正本存檔,抄本交尚書省)
(以下尚書省開始寫)
六月二十四日寅時(文到時刻)
都事元景(類似分文)
右司員外郎闕(尚書省本部官員不在)
尚書左仆射闕(尚書省主官也不在)
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上柱國史許國公臣環
吏部尚書闕(本制書有封官內容,由吏部主管。由尚書省本部發下吏部,但吏部尚書不在
)
朝議大夫檢校吏部侍郎修文館學士上護軍藏用(吏部通判官簽名)
銀青光錄大夫行尚書左丞上護軍清河縣開國公臣元綜(尚書省本部官員簽名)
(以上降出宮外執行,以下是抄本,尚書省的檔案官員繼續寫)
光錄大夫行中書令上柱國越國公加實封通前五百戶鍾紹京奉被制書如右,符到奉行。(本
制書已
經降出執行,發生效果了。)
主嗣令史三福(檔案官員簽名)
書令史張忠(簽名)
唐景雲元年庚戌六月二十五日下(存檔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
但日本在制定律令時,卻沒有照搬唐朝的三省六部。因為實施了二官八省制,所以對以上
的格式也做了若干的改動。由於找不到原件,只好就養老令的格式稍微補一下:
________________
詔旨:大赦天下。咸聞。
養老三年六月十五日
中務卿正四位上臣藤原朝臣大麻呂宣
中務大輔正五位上臣藤原朝臣中麻呂奉
中務少輔從五位上臣藤原朝臣小麻呂行
(以上正本留在中務省,抄本交太政官)
太政大臣正一位臣橘朝臣安麻呂
左大臣正二位臣橘朝臣清麻呂
右大臣從二位臣橘朝臣臣麻呂
大納言正三位臣橘朝臣公麻呂
大納言正三位臣橘朝臣奈良麻呂等言:
詔書如右,請奉 詔付外施行。謹言。
養老三年六月十六日可
(以上正本留在太政官,抄本降出宮外執行)
________________
因此,可見由日本政務體制,在執行面跟隋唐其實十分相像。中務省(唐名直接了當叫中
書省)起草詔書,太政官代替門下省,同時也執行尚書省的任務。
(題外話:門下侍中在隋朝為避隋高祖楊忠改名叫納言。)
但又依照「選敘令」,五位以上官員為「敕授」,也就是適用的文書是「敕旨」而不是「
詔書」!征夷大將軍是加官,本身沒有品位,不過由於本職都在五位以上,所以宣下也應
該用敕旨,不會用「奏授」。敕旨長這樣:
________________
敕旨:中原朝臣萬侶宜任左大臣。(主要內容,中書省內記依天皇口述翻譯為中文抄下並
再度呈報天皇確認)
養老五年六月十五日(記錄下的日期)
中務卿正四位上臣藤原大麻呂(主官簽名)
中務大輔正五位上臣藤原中麻呂(通判官簽名)
中務少輔從五位上臣藤原小麻呂(判官簽名)
奉
敕旨如右。符到奉行。
養老五年六月十五日
令史正八位上藤原朝臣春麻呂
大弁從四位上藤原朝臣夏麻呂
中弁正五位上藤原朝臣秋麻呂
少弁正五位下藤原朝臣冬麻呂
右受敕人
________________
敕旨的發布程序,與詔書不同。依養老令看來,敕旨應該是天皇口述,由中務省的大小內
記(類似中國的中書舍人)抄下,整理成中文後,再以書面呈報天皇。天皇認為記錄無誤
以後,寫上「敕」字,等於天皇的簽名。簽完以後,正本發還中書省,大小官員署名,抄
本交給太政官。不過由於敕旨的正式度比詔書小,因此不需要驚動太政大臣及左右大臣及
大納言等議政官,直接交由弁官局。弁官局收到後,就依官位大小重抄一遍,正本存檔,
抄本降出各省執行。這篇是任命官員的敕旨,所以應該交到左弁官局,轉交式部省執行。
相較於詔書需要天皇兩處許可,敕旨只需要一處許可即可,是比較簡便的一種文書。但是
詔書跟敕旨在嵯峨天皇自壞律令制後,都已經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一種叫「宣旨
」的新型文書。宣旨是在攝關政治的環境產生的物體。因為天皇政治權威低落,政治悉經
攝關合議而行,政治重心從朝政轉到由攝關大臣主持的陣定儀式。而宣旨就是一種比擬大
臣口頭宣達天皇旨意的文書。
所以回顧一下德川家康那篇將軍宣下,
「左中辨藤原朝臣光廣傳宣、權大納言藤原朝臣兼勝宣」
這是指字面上在宣旨,意思是「我們倆大臣前來宣旨」
「奉
勅件人宜爲征夷大將軍者」
這是旨意內容。勅件人就是最前面的「內大臣源朝臣」。
「慶長八年二月十二日」
日期
「中務大輔兼右大史算博士小槻宿禰孝亮奉」
歸檔人員姓名
所以到底是日文還是中文呢?日本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叫「宣命」,直接用日文宣達天皇旨
意,不翻譯為漢文,與漢文的詔書敕旨相對。宣旨可以視為宣命的一種,或至少是和化的
中文。因為語句順序大體上是符合日文習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