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Oswyn (Oswyn)
2017-07-26 19:11:3943
※ 引述《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之銘言:
: ※ 引述《Oswyn (Oswyn)》之銘言:
: : 不過說到狙擊標的,明智光秀號稱能在25間的距離擊中一尺寬的四方木版
: : 射100發中黑星(靶上畫的黑圈)68發,其它32發也都命中的角(靶邊)
: : 數據有點誇張雖不知黑星直徑,不過這樣等於100發全都命中約一尺寬木版
: : 退一步只當命中68發其它32發算脫靶,忽略變數簡單計算出個參考值
: : 優秀射手在91m的距離有68%能將彈丸散佈在59.26cm寬的正方型內
: : 一般射手就算弱三倍也應該有個二成以上的命中沒問題吧
: : 照現代進行的實測口徑8mm火繩槍,160cm人型靶
: : 30m發射5發全命中胸部
: : 50m發射5發命中4,著彈點也都在直徑30cm內
: : 實驗推論最大射程500~700m(仰角含),有效射程50~100m
: : 雖然是以現代火藥條件比中世好,但看結果光秀的傳說或許也沒有那麼不可能
: : 當然實戰時命中會因各種因素進一步下降就是了
:
: 以下是小弟在隔壁板翻譯的文章,僅供參考:
: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05497618.A.8C1.html
: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05606602.A.107.html
: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44070039.A.425.html
:
: 先問個問題,25間不是四十多公尺嗎..?
:
: 按古代與近代多次測試而言,100公尺要達到超過六成的命中率是幾乎不可能的,
: 這與槍枝本身的性能有關,無關乎使用者有多強。
依目前對日本中世火繩槍的實測,多半將其【有效射程】定在100公尺前後
一般會將有效射程定義為子彈的彈道與威力能保持在一定範圍內的距離
所以考慮到在45.5公尺時有68%命中率,與各種衰減與變數
91m的距離有68%命中是推論計算過程中的理想化參考值
個人之簡易結論是下一句
一般兵射靶在100m左右有個【二成】的命中應該不會太不合理
另外日本與歐洲的火繩槍我個人是覺得不能並論
雙方原理相同但其製程與工法已經相異,成品的精度也不同
當初火繩槍傳入日本,日本人是以實物逆向解析構造以自身工法與技術仿製
由於日本與西歐雙方的原料與金屬加工法有巨大差異,所以成品也極為不同
中世日本製鐵是以「たたら製鉄法」依鐵礦石原料純度的不同分成銑押し法、鉧押し法
以赤鐵礦為主原料的「銑押し法」產出的鐵多半用於鑄物,或經進一步鍛打才能再使用
在鍛造
而「鉧押し法」產出的巨大「鉧」塊內含少量純度高的玉鋼、與各種不同純度與含炭量
的部份跟大量殘渣,其優質部份才是主要的鍛造材料
中世日本產出的鋼鐵可能產量與效益不佳,但其中高純度的部份使其能產出高品質武器
我想當時日本生產的鋼鐵品質應該明顯優於西方
而中世日本的武器鍛造技術可能屬當世一流,應該說日本工匠精於鍛造
室町期每年輸出上萬把的數打刀(量產)至明朝也都被明人認為比自家產的刀劍品質高
萬曆朝鮮之役時被擄獲的日本鉄砲也被明人評為優於明朝鳥銃,其後還用於鎮壓四川播
州楊應龍之亂
日本的鉄砲是以鍛造製成,我想品質可能還更優於日本戰国時同時期的西方火繩槍
江戶時期留下的詳細鉄砲製作工法與時程可以參考下面的論文
[水原正亨] 国友鉄砲鍜冶における鉄砲張立の方法
另外實戰中的射擊很多都是牽制與威嚇,像関原之戰也是在有效射程外的對射開始
其命中相對的不可能會高
傳統上日本戰国的野戰時間都滿長的。依一般認為的死傷率來說,其均時戰鬥強度應該
不會太高,可能叫囂與對峙佔了大部分時間,潰敗追擊才是真正產生大量死傷的時刻
在弓箭為主的時代,在進入白刃戰後弓手依然可以在間隙射擊
相信鉄砲同樣也是,在戰鬥進入接近戰後依然能在長槍的掩護下發揮火力
雙方長槍對打距離只有幾公尺,在這距離鉄砲的威力應該是必殺性的
雙方槍陣的接近戰不再是被長槍敲傷、被箭插著,而是被鉛彈貫射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長篠之戰後,野戰漸漸退出市場的可能要因
本來長槍陣是對敲幾十分鐘到一方手軟、沒士氣,大量鉄砲改變傳統對戰法的可能性
一點個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