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Oswyn (Oswyn)》之銘言:
原文恕刪。
其實我比較好奇的是,有沒有人研究過在日本戰國時期,士兵攜帶的彈藥量有多少呢?
要討論武田與織田之間的補給差距,或許這個部分也該考量在內,
比如說織田軍的鐵炮兵以平均每一名士兵而言,彈藥量有沒有比較多之類的。
作為參考,同時期的歐洲,裝備無叉架火銃的士兵會攜帶50發子彈左右。
: 不過說到狙擊標的,明智光秀號稱能在25間的距離擊中一尺寬的四方木版
: 射100發中黑星(靶上畫的黑圈)68發,其它32發也都命中的角(靶邊)
: 數據有點誇張雖不知黑星直徑,不過這樣等於100發全都命中約一尺寬木版
: 退一步只當命中68發其它32發算脫靶,忽略變數簡單計算出個參考值
: 優秀射手在91m的距離有68%能將彈丸散佈在59.26cm寬的正方型內
: 一般射手就算弱三倍也應該有個二成以上的命中沒問題吧
: 照現代進行的實測口徑8mm火繩槍,160cm人型靶
: 30m發射5發全命中胸部
: 50m發射5發命中4,著彈點也都在直徑30cm內
: 實驗推論最大射程500~700m(仰角含),有效射程50~100m
: 雖然是以現代火藥條件比中世好,但看結果光秀的傳說或許也沒有那麼不可能
: 當然實戰時命中會因各種因素進一步下降就是了
以下是小弟在隔壁板翻譯的文章,僅供參考: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05497618.A.8C1.html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05606602.A.107.html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44070039.A.425.html
先問個問題,25間不是四十多公尺嗎..?
按古代與近代多次測試而言,100公尺要達到超過六成的命中率是幾乎不可能的,
這與槍枝本身的性能有關,無關乎使用者有多強。
在歐洲方面的測試中,以長管火銃射擊30公尺的標靶,可以達到極高命中率,
如果把25間視為40-45公尺,那光秀的傳說可能是真的。
不過練習與實戰的差異相當大,雖然滑膛槍在100公尺理論上可有40-50%的命中率,
實戰中平均命中率有5%就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勁旅。
這也是為何扣除某些以精銳著稱的部隊之外,很多軍事家會強調近距離的齊射,
甚至到了要求比較缺乏經驗的新兵等敵人到十公尺之外再開槍的程度。
就連以訓練精強著名的瑞典陸軍,也是要求在50公尺和20公尺進行射擊。
如果考慮到要貫穿武士的鎧甲必須在五十公尺內開槍,那麼近距離的射擊就更有必要,
先假設織田軍能在這個距離開火並達到原po提到的兩成命中率(不是不可能),
那麼在雙方進入白刃戰之前,理論上可以發射兩輪─但這是不太可能的,
因為把織田軍的鐵炮兵展開於陣線上之後,估計是沒有縱深的一列橫隊。
我懷疑三段射擊真的存在,就算真的存在也不會有什麼明顯的效果,
因為部署於設樂原的織田軍,鐵炮裝備率實在太低了(和歐洲相比)。
這樣一來,一千挺鐵炮每一輪交戰也就只能打到大約兩百人,
而且其中的相當比例可能只是受傷甚至沒事(還是有可能沒有成功貫穿鎧甲)。
此外還要考慮到,鐵炮(火繩槍)是不能密集連續射擊太多次的,
大概連續射擊十幾二十次,就有需要等待一段時間讓槍身冷卻。
我個人認為織田軍用鐵炮獲得優勢的關鍵,應該是針對比較有價值的目標的集中火力,
也就是近似於前篇推文有人討論到的狙擊。
裝備較佳且擔負指揮的武士被打倒之後,武田軍的戰力可能就會顯著下滑,
這是裝備較多鐵炮後,織田軍可能享有的一個戰術優勢。
一點淺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