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文字版:
https://blog.xuite.net/godpig100/twblog/585685481
韓劇《不滅的李舜臣》片頭以雄壯的配樂,流轉的人物,顯示其志在詳述這段南北韓
皆引以為傲的海軍名將李舜臣之故事。而第1集則先自1598年10月「順天城之戰」前夕倒
敘,開場便是朝明聯軍的爭執,朝鮮王朝的勇猛應戰與大明王朝的畏縮怯戰明顯成為全劇
基調,再以朝軍殺入日軍重圍,解救貪功冒進的明軍展現朝軍的沉著英武,隨後回頭細數
李舜臣的壯闊一生(順道一提,李舜臣與李純信韓文同名,真是長知識了~~~)。
不過《不滅的李舜臣》長達104集,容後再敘,先來介紹同樣以李舜臣為主角的2014
年韓影《鳴梁:怒海交鋒》,循例先簡述李舜臣的生平:
李舜臣,南北韓的名將,更因力挫日本的功蹟,於朝鮮半島上家喻戶曉。
題外話,我個人認為李舜臣應是日本電玩《信長之野望》最該出現的歷史武將,奈何
豐臣秀吉征伐朝鮮史實是光榮遊戲的大忌,《信長之野望》各代劇本設計必然直接從秀吉
統一過渡到關原之戰前夕,中間徹底「神隱」,連武將列傳都刻意淡化征朝事蹟。原因在
於光榮曾出品電玩遊戲《提督之決斷2》,其中侵略中國內容遭中國政府激烈反彈,所以
征朝也比照辦理,連帶島津家侵略琉球史實也僅在《信長之野望》系列《嵐世記》中以「
尚寧」(琉球國王)為獎賞武將出現過一次。簡言之,歷史遊戲雖有豐沛的背景資源,同樣
可能動輒得咎。
言歸正傳,李舜臣1545年生,朝鮮王朝名將,諡忠武,尊稱「忠武公」。1576年武舉
及第,正式踏上軍職,雖然勇猛果敢,但官運相當不亨通,先轉戰北方與女真人交戰,卻
因故遭革職「白衣從軍」(無官職隨軍隊出征),復職後受柳成龍推薦,升遷為「全羅左道
水軍節度使」。1592年5月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朝鮮與韓國稱「壬辰倭亂」爆發,雖然日
軍推進迅速,轉眼便攻破首都漢城,將朝鮮王朝逼到鴨綠江畔,卻引得朝鮮宗主國明朝出
兵援助。
陸戰雙方互有勝負,但隨著日軍深入朝鮮半島,海上補給線成為朝鮮海軍攻擊重點,
李舜臣建造「龜甲船」,配合板屋船,先在「玉浦海戰」突襲擊敗日軍藤堂高虎,是朝鮮
的首次大捷,使民心士氣大振,隨後在「泗川海戰」、「唐浦海戰」、「唐項浦海戰」獲
勝,並在「閑山島海戰」中大敗脇坂安治等所率的日本海軍,並累功升為「三道水軍統制
使」。
多次大勝後李舜臣信心大增,調整過去常用的誘敵戰術,主動攻擊釜山,卻於「釜山
之戰」失利,李舜臣的海軍轉而採取攻擊運輸船騷擾戰術。
日軍無法確保補給線及陸上戰事陷入僵局下,1593年7月明日和談,日軍撤往釜山與
巨濟島等朝鮮半島東南一隅。但和談期間,李舜臣因朝鮮內部黨爭進讒,再度遭革職下獄
,所幸之後恢復「白衣從軍」。
1597年1月和談破裂,豐臣秀吉二度出兵侵朝,是為「丁酉再亂」,由於漆川梁海戰
,日本大敗朝鮮海軍。關鍵時刻朝鮮終於讓李舜臣官復原職,李舜臣於鳴梁海峽以朝鮮僅
餘的12艘板屋船對戰日本330艘大小船艦,在「鳴梁海戰」上竟以寡擊眾大破日軍,村上
水軍成員来島通総更於此役戰死,也是日軍侵朝唯一戰死大名(來島領伊予國一萬四千石)
,締造南北韓超知名的「鳴梁大捷」!
李舜臣隨即再率海軍與明朝海陸軍進行「順天城之戰」卻與日軍僵持不下,朝明與日
本雙方於陸戰上同樣膠著,直至1598年9月豐臣秀吉病故,日本決議撤兵,1598年12月李
舜臣於「露梁海戰」中截擊日軍,在島津義弘、立花宗茂、宗義智等人的海軍支援下,戰
況激烈,李舜臣不幸中彈戰死沙場,留下「必死即生,必生即死」的豪邁格言,更成為南
北韓抗日的民族英雄享譽至今。
韓影《鳴梁:怒海交鋒》一開始便呈現出1597年丁酉再亂時,朝鮮海軍情勢的困窘,
船艦被焚、城池淪陷、島嶼及海岸線失守,連李舜臣身體都已不堪負荷,但萬分危殆的殘
局,日軍殺戮的殘忍,卻更襯托出即便李舜臣深陷困境,仍願決一死戰的忠勇。
劇情逐步鋪陳,醞釀情緒,營造出背水一戰的氛圍,最終迎向史詩般的戰役。且畢竟
是大製作電影,場面與日語配音都已勝過韓劇,海戰中火炮箭矢對轟與登船近身白刃戰的
場面都完整展現,其中以帥船對撞畫面最是驚人好看,肉搏戰同樣相當血腥,連僧兵也表
情猙獰,暗喻戰爭的兇殘無情。
崔岷植飾演的中年李舜臣,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挺身而出,面對優勢敵軍,破釜沉
舟,焚毀基地,以慷慨激昂的信心喊話,「必死即生,必生即死」的決心激勵全軍。而戰
陣中李舜臣滿臉血汙,仗劍無視身旁廝殺,沉著指揮,更是讓人動容。不過小大名來島通
總竟成大魔王,還無視藤堂高虎等人,實在太扯,也讓劇情指向單挑對決。但日軍為何還
有「風林火山」軍旗,雖然其出自孫子兵法,但應該只有武田家在用,此時武田家嫡系早
被殲滅未曾參戰。是否在日本史實上有所偏漏,考證其實也是許多歷史電影的難題之一。
戰爭片通常會穿插英勇士兵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橋段,但本片的起承轉合個人認為稍
不流暢,有種把常見煽情橋段刻意銜接的味道,而且來島通總竟隨隨便便就慘烈陣亡,只
留給李舜臣尾刀一擊,缺乏影視上的緊張高潮。戰術上的精采運用如狹窄地形與潮汐水文
的變化也不夠凸顯,沒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轉折,反而有種苦戰獲勝的堅毅,不過正是
如此,李舜臣率領朝鮮海戰力戰不退,奮戰無畏的英姿才尤其深入人心,最終再以龜甲船
的轟天一擊劃下電影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