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學與經濟學,另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叫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更是指那種可意會,但很難文字化、很難言傳的知識、
必須實作才能體會的知識
比如,騎腳踏車叫隱性知識
你極難單純只用文字,遠距教懂一個不會騎腳踏車的人
中世紀最重要的幾個隱性知識,其實就是「武藝」與「領導能力」
這非常難用文字編碼講清楚、傳授
另外一種隱性知識是環境知識
距離京城十萬八千里的農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這裡的農村多少人,生產力多少,精神狀況好不好,缺多少糧
現在還能被徵用,還是不能,這些事情都叫環境知識
環境知識極難傳遞,極難講清楚
報告的官員你也不知道他唬不唬爛
甚至有些發生的事,由於生活經驗的差距,你一輩子都無法想像
知道隱性知識之後,可以衍生出第二個重要概念,叫做「資訊距離」
其實也不是什麼特別的事
由於世界上大部分的知識都是隱性知識,因此通常「距離愈近的人愈懂」
所以在權力配置上,「把適當的權力配給距離最近的人」會最有效率
例如豐田汽車第一線的員工,有權限可以隨便叫停生產線,然後修改問題
這種豐田式管理非常有名,所以豐田的生產品質非常好,打敗僵化的美國汽車
再比如海底撈第一線的員工,有很多權限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給客人小禮物、訂單退單
這都是因為,第一線客人的狀況是「隱性知識」
零件出的問題是「隱性知識」
上面不在現場的不可能有這些知識
你如果用科層制一個一個向上簽呈,上面再一個一個下決策過來,花都枯了人都老了
而且因為資訊距離與利害關係的關係,上面常會提出很多荒謬的solution下來
隱性知識與資訊距離是海耶克經濟學大廈最重要的基礎
依據這個原理,最終甚至可以推理出民主政體存在的堅固理由
其實就是「讓真正懂的人擁有權力」,社會整體會更有效率更強
民主政體之所以存在不是因為泛道德論
回過頭來,在中世紀,封建制為什麼遠比中央官僚制彈性、有效率,其實就是如此
第一封建制的資訊距離比較短,領主比較熟悉領國
幕府也沒有帝國擁有那麼高的強制力
參勤交代促進交通與資訊流動之後,中央與地方之間互相了解更深
地方也更了解中央,中央也更了解地方
第二戰國的封建制有很高的多樣性、激烈競爭性
廢的領主與國家會被消滅、會打敗
由下而上的層層資訊傳遞往上傳,再由上層妥協、競爭之後,把命令層層下達
他掌握社會集體的狀況、動員武力與經濟的能力,是更有效的
中央官僚制的問題,是他使用非常難以精準定義的抽象概念(倫理道德)來國家治理
就算經過科舉,都是沒真正實踐過的象牙塔人,光憑抽象就徹底懂的人不到1%
在趨同演化之下不會有任何影響力
中央官僚制的特色,是中央官僚會憑自己的想像與臆測,制定缺點很多的政策
然後從上而下的命令地方全面遵守
缺點很多的原因是資訊距離本身的存在,這是無法克服的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京城,根本無法想像地方實況
然後地方收到本來就是想像制訂出來的政策,感到荒唐的人很多
但意見也無法向上反應作出修正,於是真正懂的地方人只好「被迫服從」
甚至很多荒謬政策根本就無法執行
因此只好被迫陽奉陰違,做出KPI就好,品質非常低劣
然後這個過程裡,整個系統會逐漸喪失主動性
系統效率是低下的、潛力未充分發揮的
中世紀的帝國,和共產主義國家基本上都是同一種原理
他們都是潛力未充分發揮的低效國家
你要先懂框架和基本的人類學,再來看史料
明的史料裡,充滿著官僚不斷重複的在進行危機處理
危機處理一直發生,本身就是系統低下的信號
官僚系統作出的回饋,也時常沒有收到效果,或是產生更多的副作用
以至於要對新製造的問題進行新的危機處理
這就是為什麼說:明的文官很廢,他們本身就是腐敗低效系統
明的文官和宋的文官是不一樣的
明更像共產主義國家,宋更像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官僚
所以宋的文官是遠比明厲害的
而封建制就是現代民主國家的雛形
當地方自治組織與行會逐漸出現,組織變多,加上產權概念與個人主義,就是現代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