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uzyn (蘇玲)》之銘言:
: 我開始省思 為什麼我從來不覺得難民問題該是我去關心的
: 這是我個人的問題 還是台灣教育的問題??
: (我24歲才出國 接受的是百分百台灣教育)
: 我觀察了我臉書上對於難民有發表過意見 或分享過文章的人
: 全部都不是台灣人 就算是話題多元的女版 對於難民的討論也不多
: 我在想 到底是甚麼樣的教育下 會讓一般人民覺得這是很值得重視的問題?
: 我很希望 未來我的小孩可以接受這樣的教育
妳的問題太雜了,可能我跟妳的思考不同調。我試著拆解成三個項目。
對移民問題有了解的興趣(動機),對德國接納移民的看法,或全面解決移民
問題的方法。
最近看的書,跨界流離(上)。談的是移民與移工。針對台灣有許多篇幅,也
有一些有趣的論點。
在談我們台灣為何對國際問題這麼冷漠之前,先來反思一件事。
我們週遭,除了婚嫁以外的方式,移民來台灣的外國人多嗎?
我看過的例子,好像是年紀很大的牧師吧。全球化時代,太多國家都有工作
移民,而台灣有外國人因為工作而移民來台灣的,不是很常見。
學者針對這個現象去研究,從文化上發現問題的本質,漢文化本身就排外,
而以這樣的執政心態,影響到台灣的文化發展與法律規範。從台灣外籍人士的
法規來看,最長停留時間一般是三年,而以長期居留成為入籍台灣的條件,是
合法居留連續滿五年(中間可以出境一段時間)。
也就是說,許多外籍人士合約結束後就回國等待下一次工作機會,很少有被
僱主因賞識而申請展延,甚至展延也很難撐滿五年。於是要入籍台灣,多半還
是姻親、血親,或者僱傭關係良好,但這部份牽扯到人力仲介,複雜而不實際
。或者以宗教行為居留。宗教應該還沒有仲介化。
台灣的外勞很多,也對台灣造成很深的影響,相處上也地界分明,台灣本身
很少有族群衝突的鬥爭,但異民族之間的隔閡還是感覺得出來。心態上,多數
國人的認知,是外籍勞工契約一到期就會走,沒想過他們會變成移民,而會聯
想到這個問題的大都是外配婚姻的其它狀況。也由於很難入籍台灣,於是不太
會進一步從外籍勞工去聯想到「外籍人士具備公民權」的問題,也就很少主動
把外國人的權益當一回事。
社會氛圍是制度所形成,而法規制度是價值觀的具體化,價值觀則成長過程
的教育內容去追尋。我想到一件事。
「芬蘭驚豔」提到芬蘭教育的內容(p104~p114)。在他們的教科書中,以數
學題來說,就以全球國家作為題目背景,一方面舖陳題目,一方面也讓學童默
默建立國際觀。而以我記憶中的台灣課文,數學題的應用題還在愛國的菜市場
名。現在不知道有沒有改,但塑造今日台灣體制的老頭們,用的課本大概和我
的差不多。也就是台灣的老人們,過去受到的教育就比較封閉,而這些人長大
了以那樣強烈的國族價值觀形塑今日的社會規範。
同時另一方面,填鴨式教育長期阻絕了學生自我思考的空間與時間,對額外
吸收資訊與省思的意願很低,當同樣結構下的政商媒體對全球事務漠不關心,
甚至對境內外籍人士的處境百般刁難,從教育模式裡也只是把這些既成的現實
重覆灌輸給下一代而已。
當外國人很難成為我們的國人,我們就很難對外國人產生適當的關心。當我
們很難產生類似的關注,也就很難鏈結到他的台灣以外,以致於外國的問題。
反過來說,台灣對美日的友好關注,也都是我們伸手所及的歷史鏈結起來的。
教育與關注難民問題的動機的鏈結,籠統的來說我想是這樣。和標題有關的
想法大概先寫這樣。